深蓝汽车的邓承浩,最近算是“出圈”了,一句“买G318赠俩月…呃,是带薪离职”的戏谑之语,直接送深蓝上了风口浪尖。
乍一听,这操作颇具“迷惑性”。
鼓励自家员工“氪金”购车,然后“放飞自我”两个月?
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啥药?
是真金白银的福利,还是掩人耳目的“裁员新解”?
坦白讲,第一反应是:这位掌舵人怕是有点“飘”了。
如今汽车行业“内卷”到何等地步,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别说那些初出茅庐的新势力,就连那些积淀深厚的传统车企,日子也过得如履薄冰。
在这种节骨眼上,撺掇员工豪掷十几二十万购入新车,再甩手放任其“浪迹天涯”两个月,未免沾染了些“肉糜味”。
毕竟,对芸芸众生而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哪一样不是泰山压顶?
真能说走就走,洒脱度日两个月,还真得好好盘算一下账户上的“盈余”。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人均年薪号称逼近20万,可到手的又有几许?
刨去林林总总,又能剩下多少“粮草”供你挥霍?
坊间有云,这莫不是深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裁员伎俩?
先诱你入局购车,再让你“心甘情愿”地递上辞呈,届时公司未必会允你归来。
这如意算盘打得,既清了库存,又减了冗员,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这种揣测,并非捕风捉影。
毕竟,职场“PUA”桥段屡见不鲜,谁又敢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更有人甚嚣尘上,这政策本身就语焉不详,暧昧不清。
离职了,资历如何计算?
回归后,岗位还是原封不动吗?
万一被调往冷衙门,或者直接被“优化”掉了,又该向谁申诉?
须知,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这种含糊其辞的承诺,最终吃哑巴亏的,往往是势单力薄的一方。
当然,也不乏声音认为,此事并无甚玄机。
深蓝的员工,尤其是那些呕心沥血搞研发的,对G318这款车自当怀有特殊情感。
想驾驶着自己亲手参与打造的座驾,驰骋于318国道之上,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心愿再正常不过。
奈何假期捉襟见肘,无暇分身,又该如何是好?
这时,老板大人金口一开,准许离职两个月,让你玩个尽兴,这听起来,倒也颇具人情味。
邓承浩随后也出面释疑,称此举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员工体验产品与兼顾家庭的双重诉求,绝非为了博人眼球的营销噱头,更非欲盖弥彰的裁员手段。
他信誓旦旦地保证,员工购车后可申请两个月长假,期满返岗后,职位依旧保留。
话虽如此,但总感觉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职位保留”四个字,又能作何保证?
职位是保住了,但权责呢?
待遇呢?
会不会等到回归之日,才惊觉自己已沦为“花瓶摆设”?
这些疑问,邓承浩却始终避而不谈。
事实上,此事最引人深思之处,并非深蓝的这一政策本身,而是它所映射出的职场焦虑。
一方面,年轻一代渴望自由,向往诗和远方,梦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一方面,严酷的现实却让他们不敢轻易拂袖而去,不敢丢掉手中的饭碗。
这种两难境地,才是引发这场轩然大波的根源所在。
当我们艳羡那些能够“说走就走”的勇士时,是否也该扪心自问,为何我们中的大多数,只能被囚禁在逼仄的格子间里,为了区区碎银,透支着自己的青春与健康?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不够努力时,是否忽略了潜藏于社会肌理之中的结构性问题?
譬如,高企的房价、沉重的教育负担、亟待完善的社会保障等等。
深蓝的这出“离职假”,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打工人的无奈与憧憬。
它或许并非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案,但至少引发了我们对于工作与生活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能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深刻思考。
毕竟,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那令人神往的G318,但前提是,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底气,才能真正做到“不为五斗米折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