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停车场的角落里,“共和国长子”红旗的一辆试装车静静地停着。路灯把它的红色反光镜涂上一层热烈的光。但走近看,驾驶舱的屏幕却跳动着异样的图案——那个熟悉的“H”字母,这次不再代表“Honqi(红旗)”,而是Huawei(华为)。有点滑稽,好像历经多少年保守又严肃的老管家,悄悄往身上贴了一块新潮的电子logo。
车圈又热闹了。红旗,那个陪伴国家大事、见证岁月变迁的牌子,居然“顺服”地把智能化方案托付给华为。细想想,不就等于富二代突然承认,要去补课找家教了?
这个圈子,面子工程和实用主义都拉满。红旗之前靠“身份标签”固粉,阅兵车、国家队、顶流政务场所定制,一路走来气场拉满。但到了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领域,老本确实不怎么够花了。
说点简单明了的例子:
纯电大SUV EH-S9,样子气派,卖得却寥寥,远不敌理想L9、蔚来ES8。
再豪气的“金葵花”版,对标迈巴赫,结果一年下来全国就销千把台。高端梦,有点像大白天梦游。
痛点在哪?品牌太“老成持重”,失了市场“松弛感”,年轻人看不上,老干部们也就买一辆应景。
更深的原因,是智能化和核心技术大幅落后。自家“司南”智驾,撑死了是L2级辅助驾驶,与新势力们的NOA(城区高阶自动驾驶)差出好几条街。市面太卷,技术才是硬通货,光吃历史冷饭,消费者不答应。
所以,这一次,红旗拉上华为,选了个典型的HI模式(Huawei Inside)。这跟赛力斯那种“明着贴华为商标”的冰火两重天不是一回事——HI给了红旗自保空间:对外还能叫“红旗”,技术和智能座舱通通用的是华为那一套。
乍一看,这是双赢。红旗补了技术课,华为赢了国家顶级品牌背书。
现实可没这么理想。产业史告诉我们:灵魂和销量,从来是跷跷板上的两头。
来参观一下华为的朋友圈,气氛很有意思:
首先看赛力斯。
这个品牌以前专做廉价微面,差点沦为地方车企“失意代表”。偏偏抱上了华为大腿,配合得像个小学优等生。结果?销量起飞,自己几乎变成华为贴牌工厂。
灵魂越轻,销量越重。
赛力斯赚得盆满钵满,但外界早已把它看作华为的代工厂。你说它赢了?本质上,成了“技术外包作品”。
奇瑞就更典型。技术很扎实,自信心也高,于是跟华为的智界合作,幻想着成为下一个网红。可是,高端品牌星途在内部资源分配上拖了后腿,S7好不容易上市,口碑反响一般。
后来董事长都得自嘲:“听华为的就对了,不听就走弯路。”多少带点成年人的无奈:有技术也要有流量,有流量还不能全听他人的。
必须承认,华为现在是全中国主流车企共同的“补习班老师”。长安、北汽、东风、广汽这些国字头,哪个没在教室后排举个手?
结果是:华为像个基因编辑器,把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的“超级芯片”一针一针地注入传统汽车企业,帮他们完成进化。
车辆的灵魂,慢慢起了化学反应。甚至可以说,中国智能汽车的基因组正在悄悄重组。
红旗,当然不想丢掉老派尊严。HI模式再怎么说,红旗还是想维持品牌独立,保持祖上传下来的“仪式感”。但智能化,就像人的神经系统,越用越上瘾,入口一旦给了,谁还玩得明白谁替谁说了算?
等新车上市的时候,摆在门店里的那辆“大红旗”,后面是华为的座舱、智驾。消费者真的很在意你是谁的技术起家吗?他们只要开起来顺手,智能功能跟小鹏能掰手腕,估计谁做底层都无所谓。
到那个时候,红旗的车不再是仪式感的象征,更像是一门新课题的实验品:传统豪门能不能在新技术浪潮里,既保衣钵又要新肌肉?
其实,比起“最强国产豪车要来了”,这更像是一场优等生的自救。谁都清楚,市场不会善待没跟上节奏的老玩家。一味靠情怀和身份,是比拼不过科技和体验的。即便有国家招牌护体,也得清醒地迎接每一次技术大潮的冲击。
让我说,这次合作对华为自然是锦上添花,高调拿下红旗,不啻于冲上行业食物链顶端。红旗这边,则是在时代的逼仄里,做了一场没太多选择的“手术”:不变,就等死;变了,可能还得丢点儿东西。
坐在法医解剖台边上看多了自以为安全的“铁饭碗”,最后往往都轻易被现实敲得稀碎。世界不是“只吃老本就能高枕无忧”的剧本。
甚至觉得,这些车企跟华为的关系,就像个老戏骨和新网红的二人转——看起来谁都踩着谁的脚步,但实际上台下各怀心事,都在算着自己能分多少流量和利润。
唯一确定的,是这场“变身记”不会轻易收场。只是不知道,几年之后,买红旗的那些“老熟人”,会不会真心接受这台有着华为灵魂的新“老红旗”?又或者,华为的这个技术母体,是不是会把所有中国车企,最后变成一锅大杂烩?
人类的心脏可以移植,汽车的“灵魂”能不能也成功续命?这个问题,大概只属于下一个十年。谁也不敢拍胸脯说,自己永远是主角。
你觉得,品牌的灵魂是靠自己的血脉,还是用技术续命?
等那天去4S店试车,也许你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