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C1驾照所谓“免扣分”的政策,一出来,朋友圈就炸了,一堆人欢天喜地,高呼“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激动得好像买彩票中了五块钱。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场面,我都觉得特别魔幻。这哪是政策调整,这分明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叫《论当代驾驶员的卑微与自我感动》。
不装了,摊牌了。这事儿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人性化管理”的胜利,而是一场官方和民间老油条之间心照不宣的“停战协议”。以前那12分是什么?那是悬在每个打工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KPI,是你今年还能不能体面地在路上混的资格证。你开车不是在开车,你是在玩一个大型沉浸式RPG,你的血条就是12点,被摄像头A打一下掉3点,被交警B砍一刀掉2点,血条空了,你就得回城(学习班)复活。
现在呢?现在官方说,诶,你们这些小刮小蹭的,掉血太快,看着也烦,干脆这样,以后这几种攻击,不掉血了,改成掉金币。你看,问题一下就从生存挑战,变成了付费游戏。这波操作,我称之为管理的“开窍”,或者叫“悟了”。他们终于想明白了,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任何精细化的管理都是徒劳。与其费劲巴拉地去扣那三瓜俩枣的分,不如直接把规则变成一种消费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就说那个临时违停,以前扣3分罚200,现在只要不堵死路,就只罚款。这是什么?这就是城市道路推出的“临时付费停车位”业务啊。你停在路边下车买包烟,心里琢磨的不再是“会不会被拍”,而是“我这次消费,值不值这200块钱”。你不是在违章,你是在购买一项“三分钟路边快速拾取”的VIP服务。这商业模式,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重启,什么降维打击,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直接把一个道德和规则问题,降维成了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只要你的钱包扛得住,那条马路牙子就是你的专属压缩毛巾,用钱泡开,随时随地都能用。
还有那个不贴标的事儿。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每年最烦的就是车检完往玻璃上贴那一堆花里胡哨的玩意儿,跟贴春联似的,仪式感爆棚,但屁用没有。现在好了,说只要有电子凭证就行。这叫进步吗?是,是是是,这是进步。但这种进步,就好像你用惯了任意门,突然有一天有人和你说,恭喜你,我们终于发明了草鞋,一个道理。电子凭证都普及多少年了,交管App比我手机里任何一个游戏App打开得都勤。现在才反应过来“哦,原来可以不用贴纸了”,这反射弧,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这是官僚主义终于被现实的拖拉机给拽着往前走了一步。仅此而已。
至于那个车牌轻微歪斜,和实习标志,就更典中典了。本质上,这些都是在给那些“差不多先生”们一个台阶下。以前是“不行,就是不行”。现在是“算了算了,你赶紧弄好,钱留下”。这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什么态度?一种“我懒得跟你计较了,因为有更重要的KPI等着我”的态度。就好像我楼下那只流浪猫,你给它火腿肠它就蹭你,你不给它就挠你,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讲究个利益交换。哦对,今天还没喂猫。
所以说,网友们高呼“太贴心了”,其实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集中体现。长期被那12分压抑着,突然给你松了那么一丁点儿的口子,就感激涕零,恨不得给对方送锦旗。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用过的一个手机,卡得要死,但只要我隔三差五清一下后台,它就能短暂地流畅那么几分钟,我当时也觉得,唉,这手机真好,还知道自我修复。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事儿说得太阴暗了,好像挺对不起政策制定者的。但没办法,中年人的世界观就是这么个破德行。我们不再相信童话,我们只相信逻辑自洽。而这件事的逻辑自洽点就在于:管理成本的下降和罚款收入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只不过赢家里面,不一定完全包括那个欢呼的你。
所以,这波调整,真的是好事吗?当然是。它让你在面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错误时,不再有那种动辄得咎的恐惧感。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这更像是一种筛选。以前扣分,筛选的是那些驾驶技术和规则意识都过硬的“良民”。现在“免扣分”只罚款,筛选的是那些不但技术过硬,而且钱包也过硬的“高级付费玩家”。要么成仙,要么充钱。就问你怕不怕?
说白了,就是让你花钱买心安!这玩意儿还用得着想吗?!最终,你会发现,规则的笼子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硬邦邦的铁笼子,变成了一个柔软但更有韧性的“金钟罩铁布衫”。你可以撞上去,没问题,只要你付得起每次撞击后修复金钟罩的费用。所以你看,现代社会运行的终极奥义是什么?不是科技,也不是人性,而是大家终于都懒得装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