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站在河内市中心,耳边本该是“嗡嗡作响的摩托长龙”——日常生活里,车辆像潮水般流淌,把空气都搅成了带着一丝汽油味的暖流。但2026年盛夏以后,这样的画面只存在于回忆或老照片里。汽油摩托将如退潮的海水般消逝,街道变得安静,但谁会填补印在越南城市肌理上的这片“空白”?是让日本摩托车企业胆寒的中国同行,还是本地品牌静悄悄的逆袭?一场大型“摩托车存亡战”已经围绕着政策禁令拉开帷幕。只是每个参与者,都背着自己的因果报应和旧账,从未真正“轻装上阵”。
简单交代下案情经过。越南政府高举环保大旗,宣布:从2026年中旬开始,河内市中心禁止汽油摩托车驶入,到2028年将覆盖更广区域,未来不排除胡志明等城市跟进。这是“绿色革命”的必然产物,但附带效果一目了然:现在主宰越南两轮市场、年营收46亿美元的本田们,头一次像“热锅上的鱼”——不像以前被中国品牌围追堵截还能靠降价、组装线反攻,现在直面的是一次产业迭代。
其实日本人也不是第一次尝到越南市场的酸甜苦辣。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骑着“性价比的快马”进入了越南,如暴风席卷:力帆、嘉陵这些名字,越南路人随口都能念出,比本田什么的要亲切多了。2002年中国摩托市占率一度近九成——当年本田、雅马哈的logo快成绝版贴纸。那是低价、高效、出货如流水的巅峰岁月。对岸日本企业除了“调高价格再砸广告”外毫无办法,直至2005年中国品牌还占据着越南摩托车85%以上份额,财务报表都在笑。
不过世上没有永恒的霸主。2006年开始,中国摩托在越南“兵败如山倒”。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内卷自杀。厂家们厮杀到最后,降价成了唯一选项,好产品也沦为“杂牌军”,质量一降再降。“铁皮摩托”用三年咣当报废,越南人学着日本亲爹那句老话,“便宜没好货”。日本企业痛定思痛,拼研发、拼服务、拼本地化,一步步收复失地,到现在本田占八成、雅马哈分一成七,十辆车九辆日系是常态。电驴中国骑,汽修本田修——成了当地坊间流传的顺口溜。
但禁摩令一出,棋盘又要重摆,风水轮流转的机会仿佛再次递到中国牌桌下。从表面数据看,越南约有7700万两轮车,河内、胡志明就是头把交椅。禁燃油,推电动,两轮电动摩托车市场十年目标是1500万辆,每年300万的销量,这个“蛋糕”行业长年望穿秋水。谁都知道中国的电动摩托这几年在全球“闷声发财”,出口额突破400亿人民币,雅迪、爱玛等已在越南建厂下单,产能两百万一批往东南亚批发,眼看着离当年一统江湖近在咫尺。
很多媒体高呼:王者归来,这次能不能“逆风翻盘”?如果你是中国摩托车企业老板,是不是已经在幻想重回巅峰,狂刷市场份额的画面?但如果结局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漫长拉锯、内外缠斗,你还能坐得住吗?
专业视角看,往往败在“自己人手里”。中国摩托在越南败走麦城,是血淋淋的课本案例:降价、拼量、压榨,再降价,最后无利可图,“假冒伪劣”成为新标签。三百美元一台的摩托车能用几年?越南消费者用脚投票,日本本田老派耐用品质量占了上风。质量口碑能杀死掘金者,比价格战快多了。这残酷逻辑,不只发生在汽油时代,也可能在电动时代重演。
放眼现在,中国在摩托电动化上确实有“三板斧”:
首先是价格优势:论纯论便宜,说中国“天下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哪怕是升级到电驱动,面对动辄两万的日系摩托,中国品牌直接干到一半价,甚至只要三分之一。加上省油改省电,动辄能省下一辆摩托的钱。老牌务实主义者喜欢算账,“骑便宜车,开省心路”,这是能搅翻市场的杀手锏。
第二是产业链和制造能力。中国的电动摩托不止价格便宜,而是规模化、系统化、快递般送货。你要哪种车型,无论踏板、跨骑、三轮、智能联网,大厂可以一天出上千辆。上到三电系统定制,下到火腿肠造型贴纸,统统不在话下。这种效率和供应链反应,日系品牌要追赶,怕需要一整个财年。
还有就是科技赋能和智能化。电摩新几样:远程开关、定位系统、APP操作、语音导航,哪个不是中国企业“摸索着前进”的样本?昔日靠偷工减料,现在靠软件创新——多少带点救赎意味。智能加持之下,骑行体验也脱胎换骨。批评再多,也挡不住消费者的好奇和试错。
但别高兴太早。越南市场并非清水无鱼。日本企业不是吃素的。“武士刀虽有锈,也比水果刀耐用”。本田和雅马哈最近也急了,不仅降价,还推了电动新品。更扎心的是,越南本土豪强VinFast等企业也在暗中发力,税收、补贴双加持,市场份额已过半。电摩界里,谁能保证东道主最后不是自己人?别以为别人没有那点“本土保护主义”的情怀。尤其是国家扶持下长大的企业,喊着“民族工业觉醒”,砍的刀会有点狠。
看似光明大道,实则危机伏伏。中国电动摩托要想“逆风翻盘”,最关键的不是价格战赢了日本,也不是市场份额弄赢VinFast,而是别再次被自己人“背刺”。低价、低质、内卷曾让中国摩托像潮水退去,比外敌更可怕的是“友军误伤”。雅迪爱玛台铃这些头部玩家,哪家没有吃过血与火的教训?重蹈覆辙,换个赛道就能解决吗?
穿行在市场江湖久了,你会发现,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对手有多强,而是自己哪里先犯规;不是赚了多少,而是能不能不再自我消耗。前有政策变数,后有市场波澜,电动化竞争是场“耐力拉锯战”,每一次冒进降价,都是给自己开的一枪。现实比小说冷酷,也更魔幻——多年后再回看今天,或许我们才会明白,越南街头的车声嘈杂,背后其实是市场、政策、品质、产业链、人性的合奏曲。
该怎么收场?是中国电动摩托成为新霸主,还是在补贴、内耗中再次迷失?这一轮的胜负,终归不会在“谁最便宜”上见分晓。到时候,你是投给价格、口碑还是本土情怀?或者你相信,真正的赢家连自己都还没下场。市场永远开放,谁都可能是下一任王者。但坏消息是——赛道上摔得最惨的,往往也是跑得最快的。你会怎么下注?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