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关注飞度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神车,到现在这个模样,真的挺唏嘘的。
你们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飞度在2010年左右那个巅峰期,年销量曾经超过15万,二手市场的保值率也保持在70%左右。那会儿,几乎没人考虑别的,小身材,大空间,再加上能便宜养,谁都觉得它是最合算的选择。那会儿我朋友小李买的白色飞度,刚开一年就感觉特别耐用,反正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事儿逐渐变味。
说到这事儿,我在问自己:为什么飞度会从全民神车变成快要绝版的状态?有的朋友说新能源太火,补贴优惠、技术革新把传统小车挤得没有市场。这个确实占了一部分原因。去年我估算了一下,新能源车普及后,2-5万元级别的纯电车,续航配置、智能化都比飞度好太多。比如比亚迪海豚、五菱缤果,它们的配置堪比豪华车的水平,价格不到7万。而飞度呢?其实你要说价格,他都出了4-5年了,最开始的到店价也才在7万左右,后来呢?价格飙升到17万——由于国内售价由合资方主导,成了奇葩。我还专门跑去线下实地看过,很多4年车龄的二手飞度,竟然还能卖到1.5万美金……简直比新车还值钱。这又引发我的疑问:海外市场为什么还能火,国内却连基本残血都不剩?是不是我们这边的市场环境太复杂,一会儿新政、一会儿政策调整,价格、配置一直走偏?
你要说国产车的崛起也挺厉害的。像吉利、比亚迪,真的用性价比把不少神车都打得溃不成军。就拿飞度来说,同样10万块以内,国产诸如奇瑞艾瑞泽、长安奔奔,配置和体验都开始追赶国际品牌了。可能有人会问:那飞度到底起了什么走偏的作用?其实挺简单的——它走偏了自己。
我记得,2020年推出的第四代飞度,最初大家期待它变得更智能、更有科技感,结果?反而变得极简太多。设计更圆润,内饰变平淡,连中控大屏都被变成了选装和白板,这让很多粉丝心里咯噔一下。我还记得,有个修理工讲:你知道最坑人的地方在哪里?20万块买个车,结果连个像样的倒车影像都得自己加装。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告知:你要自己拼装出一辆高端的车。
现在的飞度,核心问题不单纯是价格或配置,而是体验变差了。原本的地球梦L15B发动机,动力澎湃还能改装,成了改装圈的宠儿,现在换成L15C后,油耗虽然低了点,但感受变钝,开起来就像买菜车。这里我得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全球的短暂性潮流,让飞度没办法适应?还是因为品牌缺少自我革新?
其实我觉得,飞度自己也坑了自己。它那时的前设置能说是神经病式地追求性价比,到第四代开始,为了短期节省成本,主打简洁,结果把忠实粉丝都得罪了。想想当时的宣传,站在展厅里,很多铁粉都觉得:这车变得太平淡了,没有以前的运动感和个性。其实我觉得,大家最不喜欢的不是外形,而是感觉被忽略了。就像我一个朋友说:你要是十年前告诉我,飞度居然会变得这么‘平凡’,我都不会相信。这段话让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日本人料料不到,自己一手打造的神车会变这样子?
也不能全怪飞度走偏。毕竟市场大变,用户心理也变了,不少年轻人更喜欢智能化+大屏体验。某次我路上听一个年轻人说:我买车不就是通勤用嘛,谁还在乎变速箱和空间不空间,反正用手机控制、能上网的更重要。这不禁让我觉得:飞度从开始就是个车+人的产品,在这个角度上,它的变化很快就落后了。
不过我还在想:如果它能在设计上再撕掉些旧时代的标签,价格还能降到3万左右(这几天我随意估算的);或者,换个思路,开发出纯电版,可能销量会火起来。你觉得呢?如果,落地价能下到两万块,销量会不会直接爆涨?讲真,这也许是真的。
另一方面,国产车的技术和本土化策略,现在确实走得挺稳。就像长城的哈弗、吉利的帝豪,都在用更智能、更实用的设计赢得消费者。这种变化让很多消费者眼前一亮。你有没有觉得,未来可能百花齐放——一部分用户还是喜欢有趣、便宜、耐用的小车,另一部分就追求智能、豪华。那这种趋势,飞度还能站得住脚吗?又或者,像我爸他们那一代,对于小钢炮的情怀还在,但年轻人的市场幕帘已开启。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觉得:市场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没那么简单用一两句话定义了。也可能,飞度未来的路还得靠创新或者价格战来挽回一点点颜面。像飞度的出厂价,估算下来大概3万多一点,亏本卖?还是有点可能,毕竟我觉得制造成本在1.5万左右,可能还得靠某些隐藏的成本补一补。
对了,你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那个白板中控,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设计得那么简陋。难不成,真是想省成本走量?但从用户反馈来看,没人喜欢低级感太重的东西,那是不是我们低估了消费者对于配置和体验的心理期待?反正我个人猜测:这可能也是它不能忍受的硬伤。
你们觉得,未来飞度还能东山再起吗?还是要被市场的铁拳好好敲一敲,把它打回原形?这中间的变化,或许只差一两个策略的调整。
让我有点遗憾的是:这曾经那么热血的车型,也许只剩回忆了。要不过几年,可能找个二手飞度当代步,也不失为一个性价比之王——只这个问题真得靠市场自己回答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