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玻璃有划痕,4S店不理会,维权遇阻

新车本该带来一份新鲜感和满足,然而,“新车玻璃有大量划痕,4S店无任何答复”这个留言,却像一记闷棍砸在消费者头上。我就问一句,谁会花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买刮花的玻璃?心宽的人或许一笑而过,实用主义者衡量能否妥协,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汽车不是白菜,上路行驶靠的不只是发动机,清晰的视线同样是安全的基石。

新车玻璃有划痕,4S店不理会,维权遇阻-有驾

有些商家看似人微言轻,实则满嘴托辞。消费者刚提新车就发现挡风玻璃灿若银河,星星点点布满划痕,结果找销售,对方像开启了免打扰模式,一个电话不回,一条微信不看。从法律角度说,这种态度已不是简单的服务不到位,而是明晃晃地躲避责任,甚至可以视为违约。

先梳理一下权利,咱们不是无理取闹。你花钱买的不是一堆零件,而是一件合格商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载明,商家有义务保障商品质量,车辆交付时状态应当完好,玻璃划痕自然不可忽视。更何况,《民法典》里也有“瑕疵担保责任”,意思就是你交付的商品如果有问题,哪怕不是发动机坏了,只要影响用途、美观,买方都有权要求你修理,换货,甚至赔偿。汽车三包规定进一步压实了这个义务:凡是新车交付时存在的质量问题,不管是零配件,还是外观,均归“包”管。

如果销售方面对消费者的诉求装死不理,这就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责任。明明白白写着商家要“及时处理质量投诉”,你偏偏不作声,不仅违约,还可能承担法律后果。如果每个4S店都学会这套拖延推诿的套路,那么汽车市场早晚变成“谁脸皮厚,谁盈利高”的江湖。

所以维权的第一步,是别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敏感?”“是不是可以自己擦掉?”朋友,今天是玻璃划痕,明天可能就是漏油、失灵、甚至安全气囊失效。以小见大,权利保障就是从这些细节做起。正如李国律师所说,遇到质量问题,消费者的正当请求是法律赋予的武器。

新车玻璃有划痕,4S店不理会,维权遇阻-有驾

但现实生活中,维权过程并非坦途。你觉得握着《消法》《三包规定》,对方就会虚心认错?Too young, too simple。大多数情况下,你先经历一番“扯皮”——销售说去反馈,售后说等配件,最后连管理层都排队失联。于是消费者不得不变身“半个律师”,网上查规定,学案例,甚至跑去消协投诉。这种局面,一方面暴露出部分经营者的责任感缺失,更揭示了消费者维权成本之高。

新车玻璃有划痕,4S店不理会,维权遇阻-有驾

有人说,划痕而已,得过且过罢了。但正是这些“小问题”,暗藏着大漏洞。行业如果任由“无痕”售后横行,最终受伤的不只是个别买家,是整个市场信任的基石。想想看,下一次你会不会把“新车=新问题”当成常态?这不是危言耸听。

面对玻璃划痕,正确姿势不是息事宁人,而是把“维权”落到实处。首先,收集证据:照片、购车合同、沟通记录,全都保存好。然后据理力争,向4S店施压,一旦无效可直接向消保委、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还能通过司法途径维权。别以为个人斗不过商家,有了清晰的法律依据,商家的“踢皮球”如同纸糊的防线。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有些骨感。并不是每个矛盾都能一锤定音解决。但这就像对待城市道路的第一条裂缝,如果所有人视而不见,终有一天裂缝汇聚成深渊。期待行业自律不如依靠法规推进。4S店若继续鸵鸟政策,终将失掉更多口碑。毕竟,透明的玻璃,遮挡不了责任的灰尘。

最后,给有同样遭遇的人提个醒——权益不是用来妥协的,问题也不是自己凑合着解决。世界上的无理,大多不是一开始就咄咄逼人,而是从一次次息事宁人中野蛮生长。与其忍气吞声,不如维权到底。这不只是争一块玻璃的明亮,更是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尊严和法律赋予我们的那份确定与底气。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