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汽车行业的江湖,最近热闹非凡,那未免是轻描淡写。10月16日这天,深圳华为坂田基地门口,大概率比市区的早高峰还要拥堵几分。一辆挂着安徽牌照的黑色商务车停进贵宾停车位,车门打开,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走下车,身着西装,脚步沉稳。有人在门口寒暄,有人递上宾客胸牌,有人拍照——但没有人敢多问一句。毕竟,这年头,不是来谈合作的,就是来感受一把华为自动泊车的。
“假如你是中国一家传统汽车企业的董事长,面对电动车潮、Tesla内卷、合资品牌夹击,除了找动力电池厂家谈判降价之外,还能去哪求生路?”如果我是当事人,大概率也会挑个时间敲响华为总部那道厚得像隔音板的门,哪怕只是蹭杯咖啡,也要听听任总的高见。
事情不止于一次拜访,也不是道新闻联播里剪辑的快闪画面。今年以来,前前后后七家主流车企董事长(注意,是董事长,不带副的那种)都亲自南下敲门。从奇瑞到小鹏、上汽、广汽、长安、东风,一直到理想。高层会晤、门口合影,月月有新瓜,仿佛华为总部成了国产车企的“电动化圣地朝圣点”。每一次握手,各自兜里装的算盘都不一样,但桌上谈的,大都离不开两个词:智能驾驶和技术输出。
逻辑很干脆,中国汽车出海,这两年的命门其实就在“智能化”三个字。以奇瑞为例,做出口老大多年,年销超百万台,但讲到智能驾驶,老外先买噱头,再问体验。大家能在南美、南非、东欧卖老三样,是渠道与价格的胜利;但真到北美、欧盟、日本这些厚脸皮和标准都高的人市场,评测机构可不会只盯着你的马力和油耗。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机生态,这才是新牌桌上的入场券。说得残酷点,技术不够硬,你一句“物美价廉”,听着就像二手市场做活动。
这就是七家车企董事长在同一年轮流上门的根本动因。国内卷成兔子舞,国外想出口华丽转身,没个“遥遥领先”的看家本事,面子也抬不起来。与其在自家研发楼里死磕到发际线后撤三厘米,不如去华为喝口茶、聊个天,然后抱走点智驾核心、车机软件,贴牌“联合开发”,至少对外宣传有了新话术。家丑可以外扬,公司新闻稿写似乎也变得体面许多。
当然,这里面的证据,其实明明白白。走马灯似的访谈背后,是一条条合作落地的流水线。今年2月,小鹏因为“抬头显示”找上门,很快合作敲定;3月,上汽队伍拜访完就立刻推出尚界新品牌,还没等粉丝反应过来,尚界H5已经上市。广汽、长安、东风走过一遍流程,品牌也齐刷刷改头换面,什么启境、阿维塔、深蓝、岚图、猛士、奕派……全像是编辑器里批量生成的手游角色名字。唯一不变的,是新闻稿里那句“中国智慧出行,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表面上这是“抱团取暖”,但实际上,每家车企都在和华为这头“带头大哥”探讨自己的“技术续命路”。这并不复杂,对传统车厂来说,研发智能化做得太慢、成本太高,但丢了又不行。技术从哪里来?自己卷不动,外卖还得靠华为。
华为的地位,说它是汽车圈的“瑞士银行”,或许并不过分。大家都来开户,没人想把全部家底亮给对方,但都希望能搭一根技术的东风。在这里,不必讲什么荣辱与共,谁能真正摆脱竞合关系?明面里“一起推动中国车企出海”,实际上各算各的账,本质还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哪天行情不好,说不定手机业务还得靠车企站台。
说到这里,所谓“自主创新”与“产业协同”的边界就很模糊了。这年头“护城河”讲得热闹,实际上更像“共享单车”。城池只要骑得快,谁在乎车是哪家造的?但真遇到难题,比如万一哪天华为说“技术打包,只租不卖”,或者燃油车出口模式失灵了,车企和华为之间的盘根错节,未必比早年的合资故事简单。
职业直觉告诉我,这一轮合作潮其实更像一场“集邮”。董事长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表态很激进,战略很宏大,真正坐到技术台前,未必每家都舍得把全部筹码押上去。毕竟业内人都明白,看新闻稿炒合作不累,真要落地,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年。
说到底,车企为了技术和出口成活,华为为了开疆扩土,二者相互成全,却各怀心思。这与其说是产业协同,不如说是行业里“最擅长互相利用的聪明人”聚众打了次麻将,谁也无意打死对方,底牌都留着点。
身处其中,难免会忍不住自嘲:这世界混到最后,连老汽车人都发现,最贵的已经不是钢板与发动机,而是车机里的那串加密算法和OTA升级说明书。未来某天,要是有哪家品牌出了故障,还能见到“致歉信”里签名格式是“该车型采用华为智驾系统,事故原因正调查中”。那时的公关新闻稿,大概会成为汽车行业最值钱的科幻小说。
有人说,技术合作是趋势,出海是活路。但技术托底到底能托几年?以上一波被对手封锁的例子为镜,今天的朋友未必就是明天的同盟。靠别人还是自己,这道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车企们抢着去华为“充电”,确实是一种本能反应。只是在这场“智能+出海”的豪赌里,技术婚姻能否比商业联盟稳固?下一波潮水褪去,谁赤膊上阵谁领先突围,谁被反噬,谁能笃定预测?你怎么看。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