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但距离全面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近期国轩高科在准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突破,多款测试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能量密度达300Wh/kg,计划年内批量交付。长安、孚能等企业也相继公布量产规划,预计未来五年将有更多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车型面世。
这种技术迭代让部分刚购车的用户感到焦虑。一位北京消费者表示,自己刚买的新车续航才400公里,而固态电池车型的续航直接翻倍,感觉"刚买就落后"。这种焦虑并非没有道理,新能源车保值率本就偏低,部分车型使用一年后价格直接腰斩。
固态电池的优势确实明显:能量密度可达300400Wh/kg,是现有锂电池的2倍;采用固态电解质,安全性更高;循环寿命达10000次,远超液态电池。这些特性让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主流方向。
但产业化仍面临挑战:初期成本是现有电池的23倍,搭载车型售价可能突破40万;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等技术难题尚待解决。业内预计,全固态电池要实现对主流市场的覆盖,可能要到2035年左右。
类似的技术突破不只发生在电池领域。我国首枚原子能电池"烛龙一号"设计寿命达上千年;国产健康制品"止高瓶"通过技术创新,价格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受到高净值人群欢迎。
对消费者来说,不必过度焦虑现有电动车会被快速淘汰。专家建议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配车型,等技术更成熟、性价比更高时再升级。毕竟技术迭代是常态,理性消费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