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门把手新国标出台:断电、碰撞事故中如何保障车门开启?

一、新国标核心内容:技术细节全面升级

工信部于2025年5月8日公示《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针对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的安全隐患提出多项技术规范:

机械冗余强制化
所有电动式车门把手须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确保车辆断电或起火时仍可通过机械方式开启车门,避免因电路失效阻碍逃生。

安全标识可视化
隐藏式车门内把手需设置荧光或反光标志,标识可见距离≥3米,应急开关位置需在用户手册中标注双语说明。

防夹性能动态测试
电动门把手需通过障碍物检测测试,夹持力须低于15N,且在雨雪、油污等复杂工况下仍能触发防夹回缩机制。

结构强度量化指标
车门外把手需承受≥1000N静态拉力不变形,碰撞试验模拟50km/h侧面撞击后,门锁机构仍能正常解锁。

汽车车门把手新国标出台:断电、碰撞事故中如何保障车门开启?-有驾

二、标准优势:从隐患源头破解逃生难题

此次新国标填补了全球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空白,具有三大突破性意义:

提升事故存活率
通过强制机械冗余设计,解决了电动门把手断电失效问题,降低碰撞、起火时因车门无法开启导致的二次伤亡风险。

规范新兴技术应用
针对隐藏式把手的隐蔽性缺陷,明确标识可见性要求,避免紧急情况下乘员因找不到把手延误逃生。

推动技术迭代
首次引入动态防夹测试和极端环境稳定性验证(-40℃至120℃),倒逼车企优化传感器灵敏度与材料耐候性。

汽车车门把手新国标出台:断电、碰撞事故中如何保障车门开启?-有驾

三、民众反馈:安全焦虑缓解与成本担忧并存

根据网络舆情分析,公众对新国标普遍持积极态度,但存在差异化观点:

支持者认为
新规直击新能源车隐藏式把手的痛点,特别是特斯拉等品牌事故中暴露的逃生难题,有望终结“科技感优先于安全性”的设计逻辑。

观望者提出
机械冗余设计可能增加制造成本,担忧车企通过提高售价转嫁费用;另有用户呼吁同步规范自动落锁逻辑,避免儿童误触风险。

汽车车门把手新国标出台:断电、碰撞事故中如何保障车门开启?-有驾

四、行业影响与实施展望

该标准预计于2025年底完成公示并正式发布,2026年起新上市车型需强制符合要求。分析指出:

传统车企受益
吉利等参与标准起草的企业已提前布局机械解锁技术,转型成本低于新势力车企。

设计导向转变
隐藏式把手需重新设计外观以兼容安全标志,或促使部分品牌回归传统外露式把手设计。

结语
此次国标制定标志着汽车安全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逃生”的新阶段。随着技术细节落地,未来车辆事故中的自救成功率或将迎来实质性提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