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今年销量逼近3220万辆?昨天跟厂里老张聊这数字,他半开玩笑说:这差不多得把北京人都开一遍了。我在想,这数据背后到底藏着啥玄机。
刚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说他今年换了辆中国品牌SUV,开下来油耗比宣传的还低好多。我有点不信,谁家的车能这么抠油?但仔细想想,供应链现在更灵活,芯片也在少量放量,真能让耗油稳稳降低几厘(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这油耗宣传到底现实有多少水分?
说回销量,3220万听起来炸裂,但我从研发角度说,这其实是整条产业链接力跑的结果。就像做饭,一开始配菜是供应商,锅和火候得车企自己掌握,最终端出来的得靠经销商去调味。在这种多方博弈里,哪边稍微慢半拍,销量就起不来。
我半年前还觉得,靠内部调整快速扩产很难,要是供应链哪环节卡住,马上游戏结束。但最近看到数据、和几个小厂负责人聊天,发现其实他们在产能侧做了不少降噪:一个朋友开玩笑说,现在更像变成了解码游戏,芯片供应好一点,车就能多生产5000台/个月(估算,样本少)。挺神奇的。
你觉得像特斯拉这种品牌,对比国产主流SUV,用户体验差别大吗?我跟一销售聊,他说:特斯拉就是换个操作系统,感觉不太一样,但中国SUV把用户的舒适和实用做得更细。这点我有点认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倒是拉满市场想象,但用户日常用车惯上,中国品牌的接地气配置其实更贴近实际。
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我在4S店里拍了两辆同价位车的中控,一个国产,一个合资,一看就能区别。国产车多了几个大屏幕和智能语音,但操作反倒复杂了不少,反而合资的物理按键多,用着更顺手。你会不会觉得,智能化反而有时成了负担?
哦,对了,我之前说产业链侧调整特别容易,这话说大了。实际上,各家供应商、零部件厂的配合里,还是有不少不确定因素。换个角度想,汽车研发就跟做一锅复杂的火锅,不能只放肉不放菜,材料不足得调整配方或拖后期。现实操作复杂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看着销量数据漂亮,背后利润和质量压力还是那么大。
顺便提个我没想清楚的猜测,国内车企这么拼销量,可能也跟他们对海外市场耐心有限有关?毕竟走出去比国内做精做细要难多了。但这只是瞎猜,没数据支撑。
控制成本方面,我做了个简单心算:以平均售价10万元计算,按油耗每公里6毛,跑一年两万公里,油费就得1.2万,维保和折旧也得3000左右。算下来,买车的总成本还是挺高的。你周围朋友买车后都感受到这些长期开销了吗?
说到这,突然卡壳了——中国车市还能顶多久?是不是某个环节松了,泡沫就破?谁能真正把这放开式增长变成健康的利润增长呢?销售口中的旺季是真实的需求,还是筹码上的游戏?我也没答案。
那天修车师傅跟我开玩笑说:这些大车企天天谈数字,我倒觉得修车师傅眼里才知道真话,车开几万公里到底靠谱不靠谱吗。这句话有点刺痛人。
到底中国车市的狂飙,是产业链效率奇迹,还是一场数字的狂欢?你怎么看?我还想知道,作为普通买车人,你最看重的到底是啥?价格?技术?还是那种开在路上特别顺手的感觉?这感觉,要是能用数字描述估计全国都买爆了。
最后说个细节:我昨晚停在小区充电桩旁,看着一个SUV车主熟练地插上充电枪,边上几个骂骂咧咧找桩的新能源老用户满脸无奈,这差距就像一碗饭,有的人吃得顺口,有的人嚼着硬骨头。可这碗饭,下一口会变啥味,谁又说得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