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设计陷入「大屏 + 溜背」同质化的当下,长安马自达 MAZDA EZ-60 以「百万级精工曲面」打破窠臼,其单一面板历经 700 + 小时雕琢、300 + 轮次修改的匠人精神,成为对抗「工业快餐」的有力武器,重新诠释「造车如艺」的品牌理念。
油泥模型的坚守:用双手触摸设计的温度
在数字建模普及的今天,马自达依然坚持「油泥模型主导」的设计流程,每年消耗上百吨油泥,是全球使用油泥最多的车企。EZ-60 的每一处曲面,从初始草图到 1/4 油泥模型,再到 1:1 全尺寸模型,都经过设计师无数次手工打磨。例如,车身侧面的弓背曲面,为实现「流动光影」效果,油泥模型师在单一面板上花费 700 + 小时,反复调整曲率与光影反射角度,最终呈现出「见棱见角却又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这种「反数字化」的坚持,源于马自达对「真实触感」的信仰 —— 只有亲手触摸过的曲面,才能传递出有温度的设计。
细节处的「毫米级争夺」:从轮毂到车灯的极致追求
21 寸深凹轮毂:为达到百万级轿跑的 48.5mm 深凹度,设计团队与工程团队进行 15 次 CAE 分析,在法兰面尺寸与强度之间反复博弈,最终实现视觉张力与日常实用性的平衡,避免了「好看却不耐用」的尴尬;
60mm 深度「标识之翼」:前脸立体灯带突破行业常规的 10mm 深度限制,采用多层水晶式结构,发光效果如雕塑般通透,仅模具开发就耗时 6 个月,确保量产时的光影效果与油泥模型完全一致;
0.5mm 级差对花裁片:座椅上的钛色金属织物装饰,采用高定服装工艺,裁片误差控制在 0.5mm 以内,缝线密度达 5mm(市面普遍 8-10mm),将奢侈品级工艺融入汽车内饰。
这些「反效率」的细节追求,在成本至上的行业显得格格不入,却正是马自达「匠人精神」的体现 —— 不向规模化妥协,不为成本放弃理想,坚信「真正的豪华藏在细节里」。
设计平权:让主流价格享受百万级工艺
尽管采用百万级豪车的设计标准,EZ-60 却定位主流市场,力求让更多用户体验「匠人美学」。例如,新紫色车漆采用独家「湿碰湿」三层喷涂法,色漆层厚度控制在 ±5 微米(头发丝的 1/14),呈现「一漆百色」的随角异色效果,这种工艺常见于 200 万级豪华品牌,却首次应用于主流价位 SUV。又如,车身 8 处百万级精工曲面,每一处都经过上万次光影测试,确保在不同光线条件下都能呈现优雅姿态,而这样的设计投入,在同级车型中堪称罕见。
对抗同质化的设计宣言:拒绝「像素化」,回归「人性化」
当行业沉迷于屏幕数量、激光雷达数量等「像素化」竞争时,马自达选择回归「人性化设计」本质:EZ-60 的内饰采用飞翼环抱座舱,线条简洁却富有张力,营造「飞船驾驶舱」的开阔感;莫兰迪色系 UI 界面降低视觉疲劳,无界沉浸式交互让主副驾共享信息,而非各自为战;甚至连储物空间都经过人体工程学设计,20 处收纳区域可容纳 90 余件物品,尾门槛高度降至 700mm(同级最低),方便老人儿童取放行李。这种「以人为主」的设计思维,让 EZ-60 的每一处细节都服务于「感官愉悦」,而非数据竞赛。
匠人精神的时代意义:当工业沦为「快消品」,谁在守护品质?
在电动车追求「快速迭代」「成本控制」的当下,MAZDA EZ-60 的匠人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它用 700 小时雕琢一块曲面、用 15 次 CAE 分析打磨一个轮毂的故事,诉说着对「造车如艺」的坚持 —— 汽车不应是流水线生产的快消品,而应是凝聚人类智慧的艺术品。这种坚持,或许无法带来短期销量爆发,却能在消费者心中种下「品质信仰」的种子,尤其是对注重「独特性」「工艺感」的中高端用户而言,EZ-60 的设计价值远超参数本身。
从油泥模型到量产实车,MAZDA EZ-60 的每一道曲面都是对「工业快餐」的无声抗议,每一处细节都是匠人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在这个追求效率与规模的时代,马自达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设计美学,始于双手的温度,成于时间的淬炼,终于用户的感动。当电动车设计陷入同质化泥潭,EZ-60 以「匠人之作」撕开一道裂缝,让行业与用户看到:原来电动化时代,汽车依然可以是有灵魂、有个性、有温度的移动艺术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