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聊起赛 600 系列,大家最多说句 “国产少有的四缸仿赛”。但这次的赛 600RS 不一样了,它身上挂了个新身份 ——“WSBK 技术验证平台”。这话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把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上用的技术,想办法用到民用车上。你知道这背后花了多少功夫吗?整整五年,一群人在赛道上摸爬滚打,把那些能让车跑得更快、更稳的本事,一点点攒起来,再装到这台车上。
这可不是简单换个壳子。以前国产仿赛总被说 “样子货”,性能跟不上颜值,但赛 600RS 似乎想打破这个印象。它就像个从赛场下来的运动员,把赛场上练出的肌肉和技巧,转化成了日常能用上的本事。对于普通骑手来说,这意味着啥?或许以后不用花大价钱买进口车,也能摸到赛道级的体验了。
再说说它那身 “行头”,也就是空气动力学设计。你可能会说,摩托车壳子不就是挡挡风和好看吗?还真不是。赛 600RS 的外壳是在风洞里吹过的,每一条曲线都有讲究。据说比上一代风阻小了不少,跑起来能少受点风的 “欺负”,骑快了也不会觉得费劲。
最显眼的是两边的小翅膀(定风翼),尺寸不大但位置刁钻。别小看这玩意儿,跑起来能稳稳抓住风,让车不容易飘。还有那个进气的地方,设计得挺巧妙,速度超过 80 公里的时候,就能高效往里吸气,给发动机 “喘口气” 的空间,动力输出也能更顺溜。
侧包围上还有镂空的地方,这可不是为了好看。一方面能帮发动机散热,另一方面还能引导车周围的气流,让车跑起来更稳。以前总觉得这些精细活儿只有进口车才做得到,现在国产仿赛也开始在这些地方下功夫了。
骑摩托车,舒服不舒服太重要了。赛 600RS 在这方面花了不少心思。座高有两个选择,815 毫米和 820 毫米。亚洲人身材普遍没高大,这个高度刚好,脚着地挺稳当,停车的时候心里不慌。
座垫前面收窄了 12%,别小看这一点,骑久了就知道,大腿内侧不会被硌得难受。手把宽度 800 毫米,肩膀宽 50 厘米左右的人握着正合适,转弯的时候不用费大力气,操控起来更灵活。
车尾还往上翘了 15 度,比上一代更明显。这样一来,骑车的时候身体前倾的角度更自然,肩膀和胳膊的展开角度不超过 35 度,跑长途也不会觉得累。以前骑有些仿赛,骑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痛,看来这台车是真把骑手的感受放在心上了。
配置方面,赛 600RS 算是下了血本。前悬挂用的是 41 毫米倒置的马祖奇,还能全可调,路上遇到沟沟坎坎,稍微调一下就能适应。后悬挂也是马祖奇的中置阻尼弹簧,支撑性没得说。
刹车更是让人放心,前面是双 Brembo 对四卡钳,配 320 毫米的 SUNSTAR 碟盘,后面是 Brembo 对二卡钳配 260 毫米碟盘。捏一下刹车,反馈很直接,心里踏实得很。
电子系统也没落下,有 Bosch 的双通道 ABS,还有弯道牵引力控制。平时在公路上骑,这些配置能帮着规避不少风险。要是想上赛道撒欢,还能把这些辅助全关掉,自己掌控一切,兼顾了安全和乐趣。
有人可能会说,配置堆这么高,是不是徒有其表?其实不然。你看看同级别的进口车,很少有把马祖奇和 Brembo 这套组合全装上的。赛 600RS 这是把赛道上验证过的好东西,实实在在地用到了民用车上。
据说车上用了不少于 7 项 WSBK 的专利技术,这些可不是花架子,都是能真正提升骑行体验的东西。以前总觉得国产货比进口货差一截,价格却低不少,是因为配置跟不上。现在赛 600RS 在配置上追上来了,那进口车比它贵 40%,还值不值?这事儿可能得等实际骑过之后才能有答案。
赛道上的狠劲,变成路上的稳劲;别人堆配置,它在堆技术。赛 600RS 就像一个从赛场转战街头的高手,把赛场上的本事转化成了日常能用的功夫。
国产仿赛这些年一直在进步,从最初的模仿外观,到现在开始在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赛 600RS 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告诉大家国产仿赛不再满足于 “够用就行”,而是要向更高的水准看齐。
这台车到底能不能让国产仿赛的局面有所改变?还得等大家真正骑过之后才知道。你觉得这样的赛 600RS,能让你心动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