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电动车续航,我刚体验了个真实案例,这车子4年多了,续航还能这么稳当,真挺罕见。小宋是我21年9月30号提的,原本没抱太大期待,毕竟电池衰减这事儿,多少听伙伴吐槽过。结果今年9月30号,我决定拉条长线试试它的真实续航,于是从成都温江出发。
当时电量100%,油箱也快满,差3公里满这个小细节,后来我发现加油站的油泵显示总是忽高忽低,估算至少准点点吧。一路开到信息工程大学接了人,走绕城上了G5双流北出口。按照计划,第一天冲到攀枝花,第二天国胜,第三天转到强胜再回攀枝花,没大进市区,算是尽量避免堵车。第四天往西昌,之后第五天绕城、 S2成巴路到西充,午饭后回温江。
说实话,这路线跑下来,1995.3公里的全程挺长的了,我之前估计的续航消耗比实际高不少。同车朋友开了把捷达燃油车,开这么远得添三次油,成本估算至少1500块。小宋这会儿电费成本可能不到400元,折算下来便宜不少。这让我怀疑,电动车的长途承诺其实还是挺有料的。
车机剩余续航显示96公里,途中充电统计总合计672%,有点绕,我简单给自己换算了一下:按90%电池容量折算每次充电续航约110公里,算下来实际续航约是821.3公里。全程续航消耗我这样算——1200减去3公里加上充电折算续航再减去96公里,结果差不多1922.3公里,续航达成率达到1.038,性能真是让人有点惊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段路,城里堵车时间不多,重心更多在高速和国道上跑,所以续航表现比较纯粹。换成大城市堵堵堵的环境,下次可能就没这么理想了。有人问我,100%电量出发,是不是有点理想化?老实说,确实是这样——但我也算过,平时正常用车不会天天把电充满,也不太可能像我这次试验那样精准,算我这次测试算是个最优状态吧。
再说供应链和研发,讲真,这个电池能保持这样性能,我感觉挺厉害。电池开发这东西,就像做蛋糕,你用料好不好,配方合理不,烤箱温度控制得精准不,是关键。供应链里头,电芯的质控和组装是关键环节,一环断了蛋糕就塌了。小宋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实际表现验证了研发团队的功力。但车企自己很难单靠喊话来保证客户信心,还是得靠这样真刀真枪的长途实测来撑腰。
我有个修理工朋友,之前聊过电池,他们说有时候电池衰减会卡壳在20%到30%,你肉眼感觉不大,开起来才明白差距。感觉我这次测试的数据略好于他们预想,可能是车辆保养得当或者本身电池的化学设计比较稳定。没细想过,一段时间后电池材料升级缓解衰减也说不定,这块我只能猜,缺乏广泛样本支持。
顺便跑题说个事儿——车机导航数据错乱,这两天我朋友行程被记录偏差了,导致充电点和车机导航里头的剩余续航产生奇怪矛盾。你说这些软件开发商应该早点修复啊,不然真实数据也没用,好像花瓶。
再回过头讲,我们这次续航测试对比同价位纯电SUV,有些国产新品牌车续航达标,但电池衰减速度大,我从渠道得知,有些甚至两年就得换电池(这个消息不确定,样本少,且口径不一),那保养成本直接攀升,那和我这台车真是天壤之别了。
我自我想改刚才说真罕见那句话,有点高估小宋,也可能更多跟我的驾驶惯和地区气候有关。川渝地区的温度相对温和,对锂电池来说友好很多,夏天烈日炎炎又没人开空调这种情况少,不代表别的地方都这么稳。毕竟电池性能受环境影响大。
这次通过大量冷静数据和换算公式,我倒是对电动车续航的实际表现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不用每次都盯着电量表紧张兮兮,有时放轻松,细水长流也挺好的。对了,你们会怎么维护电池?用什么充电策略压低衰减?也算给自己车子留点后路。
那天我和朋友吃饭,他忽然说:你这个续航测试数据真实点,听了都想买个电车放假基地了。说实话,作为个行业外人还是挺直白,这句话我觉得很有趣,买车除了硬件参数,更讲究的是心里的踏实。
我就琢磨着,市场上电动车是越来越多了,可谁真正跑了场几千公里确认续航如初?你们有没有啥想试试的车型,也顺便来个长途续航挑战?我这次跑了差不多2000公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车主有这耐心和时间。
这事情其实说不完,也许你刚好有更好的实测数据分享?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