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风波背后有啥猫腻?
前阵子小米SU7 Ultra上市那会儿,朋友圈都快被刷屏了。高性能、高科技、外观拉风,说实话身边不少朋友心动得不行,有的还专门跑去试驾。一哥们下单的时候跟我说:“这回小米真牛,咱也能开上超跑级别的电动车了!”结果现在一堆人要退车,这剧情转折比国产剧还快。
先聊聊最让人闹心的那个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42000块钱选配,不便宜啊!买的时候销售各种吹:这个机盖是赛车同款技术,下压力大幅提升,高速更稳,还能给刹车降温。大家伙脑补了一下画面,都觉得值——毕竟谁不想自己的爱车多点“黑科技”加持?我表弟也是冲着这个配置掏的钱,他说“以后飙起来再也不用担心刹车热衰减”,特自信。
可现实啪啪打脸。有汽车博主直接拿鼓风机导流效果,结果尴尬得很:纸巾放在所谓的“风道口”上,一点都没动静。这场面,我看视频时差点笑出声。我那表弟看完后郁闷地发消息:“兄弟,我是不是花四万二买了个塑料壳?”还有较真的网友把前舱盖拆下来研究了一通,好家伙,里面结构和普通版几乎一样,也没有什么神秘管路连到刹车系统,“双风道高效导流”成了个装饰词儿。这换谁不得炸毛?有网友评论:“42000元买空气,还送你一份心理落差。”属实扎心。
隔壁楼一个大哥本来准备提Ultra,看见这事之后直接犹豫了。他老婆调侃他,“你要是真选那个机盖,以后别跟我说家里没钱。”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但细想真挺无奈。本来以为自己能体验赛车级操控,现在发现可能只是多花钱图个新鲜感。
第二件事,更让人火冒三丈。5月1号,小米汽车推送Xiaomi Hyper OS1.7.0版本更新,本来想着新功能上线应该更好用吧?谁知道等来的却是“排位模式圈速考核”。简单就是只有在指定赛道刷圈速达到官方标准,你才能解锁宣传里的1548匹最大马力,否则只能用900匹,而且极速模式还要等60秒冷却时间。这操作让不少老铁直呼离谱。“难不成以后接娃放学得先绕学校操场两圈?”微信群里有人吐槽,小区保安听见都乐呵半天。
很多人买Ultra就是冲着动力去的,现在反倒变成厂家替你做决定,“不给成绩不给马力”,这种感觉像极了小时候玩游戏被爸妈设置防沉迷时间限制。不少老司机抱怨:“花几十万就为了天天考驾照?”日常驾驶根本不会专门跑赛道,这设定确实劝退不少潜在用户。我朋友调侃自己是“小米认证慢司机”,每次油门踩深一点都怕触发啥隐藏关卡,也是够魔幻。
面对这些争议,小米官方终于坐不住,在5月7日晚上10:30发文致歉,说对排位模式带来的困扰表示歉意,并暂停推送这个功能,还承诺升级后的用户会在下一个版本修复问题,新版本开发和需要4-8周。对碳纤维前舱盖信息表达不到位也认错,为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免费改回铝制机盖;已经提走或者锁单选装碳纤维机盖的人,则赠送20000积分作为补偿。不过这2万积分其实只值2000块左右,而且只能在小米商城消费。有网友吐槽:“2千块连购置税零头都不到,就当厂家请喝杯奶茶呗。”
有群友直接怒喷:“如果早知道这样,当初绝对不会加价选装!”还有一姐们无语地说,她本来打算用积分换生活用品,现在发现根本凑不起全套锅碗瓢盆,只能换几包纸巾缓解情绪……
法律层面,如果消费者真能证明宣传内容与实际产品严重不符,并且影响到了购买决策,那厂商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要承担相应责任,比如退款、赔偿损失等等。目前来看,这波SU7 Ultra退车事件越闹越大,对品牌形象肯定伤害很深。不少原计划入手的小伙伴开始观望,有些甚至果断转向其他选择。“再香的新势力,也扛不过一次大型翻(fān) 车型事故现场。”有人如是调侃,自嘲中带着些许遗憾和愤懑。
身边几个刚订完Ultra的小伙伴现在每天追进展,比盯股市还勤快。有时候聚餐话题从美食瞬间跳到“小米到底怎么处理”,“2万积分到底够干嘛”。大家一致认为,仅靠商城积分敷衍过去,不太现实。如果不能给出真正解决方案,比如全额退款或者合理现金补偿,很难平息众怒。一哥们甚至开玩笑:以后遇到什么消费纠纷,就问一句“有没有比小米那2万能量币厚道?”
其实很多消费者并不是非要把事情搞僵,大多数还是希望厂商正视问题,把承诺落实好,让产品回归真实价值。如果最初的信息透明清楚,该说明白的不遮掩,该解释的不糊弄,也许结局完全不同。毕竟没人愿意做冤种韭菜,用钱包投票才是真的狠活儿!
最近路过某地下停车场,看见一辆蓝色SU7 Ultra停在那里,旁边贴条写着“大马力去哪儿啦?”不知道是谁留的,但莫名觉得幽默又悲凉。在电动车越来越卷、噱头越来越多的时候,希望每个人的钱包和期待,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吧!
最后互动一下,各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预期落空的大型翻(fān) 车型现场?比如哪次花重金加装装备最后发现纯属摆设,又或是哪次软件升级突然限制核心功能,让你的爱豆变废柴?欢迎甩出你的奇葩经历,我们一起盘点那些年为信仰充值踩过的大坑,说出来互相治愈一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