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雷军站在两辆厚重伪装车间的照片,昨晚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 地点疑为昆仑山脚下。
雷军两腿分开站立的姿势,被不少人联想到尚格云顿在沃尔沃广告里的“一字马”。这是有意致敬?还是纯属偶然?网友们热议不断。 热闹之外,画面里露出的细节更值得关注——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摆拍。
据场景还原,雷军亲自带队,超20名工程师出现在试车现场。 高海拔、极端低温,是这轮试验的核心考验。
目标明确:检验动力系统与续航稳定性。 试验车外覆厚重伪装,但方正的大SUV轮廓一眼可辨。
车顶显眼的激光雷达暗示,它偏向高阶自动驾驶功能。 跟纯靠软件的“少硬件”路线不同,这辆车在传感器上不吝投入。
已有泄露数据称,这款增程式大型SUV车长可能超5.2米,轴距接近3.1米,提供6座或7座布局,瞄准高端家庭市场。 动力方面配置约80千瓦时电池,纯电续航有望破400公里,综合续航被宣称可达1500公里以上。
换句话说,这是想做“长途无忧”的旗舰级产品。 市场对手显然会锁定理想L9、问界M9等车型。
把科技巨头进军造车这件事放到今天看更宏观。 过去几年,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扎堆造车,结果参差不齐。
雷军这次亲自带队上高原测试,有两个信号:一是小米把造车当成长线战略;二是对产品细节很在意,不只是圈钱噱头。 真实样车上出现的激光雷达,也说明公司愿意在自动驾驶硬件上下注。
这种做法既可能带来技术壁垒,也会大幅推高成本。 现场可以想象:晚上气温骤降,工程师们围着发热器调试数据。
耳边是风声,视野里是雪峰。 这样的镜头,比任何宣传片都更能说明问题。
要把一款超过5米的增程SUV做到既豪华又经济,供应链、软件、充放电策略都得跟上。 手机时代的快速迭代逻辑,在汽车上未必适用。
车是长期使用品,不是玩具。 一句直白的话:技术噱头够吸睛,落地才是真考验。
消费者关心的,往往是售价和真实续航,以及售后服务。 面对理想、问界这样的既有玩家,小米要想抢占一席之地,需要把产品可靠性和成本控制做到位。
同时,把手机生态优势转化为车内体验也很关键——生态互联能成为杀手锏。 说白了,光在高原摆拍一张照片,是赢不了市场的。
你怎么看?更期待智能化+长续航的家庭SUV,还是担心科技公司造车的稳定性?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