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着全隐藏式门把手在马路上“消失”,我会想:咱们做啥都得讲个实用吧?你说这玩意开始出现时,大家都说“降低风阻”“更美观”,可真到了用的时候,除了科技感拔高点,怕不是就在给自己添堵。
以前厂商推广这设计,说车开起来更省油,风阻减少多少多少,可实际测试出来,导风效应比往常门把手能少个0.005甚至0.01Cd,听着像是有改善,但我心里琢磨,就这么丁点改进,用得着费这么大劲吗?这一点小提升,跟现实里的大麻烦比起来,简直不够看。尤其是出点事,真需要打开车门的时候,门把手还在跟你玩“捉迷藏”,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再说了,美观归美观,命都玩没了,美观还有啥意义?就好像你买条牛仔裤,好看是没错,可拉链坏了,穿着都不方便,你还会挑这款吗?汽车是出行工具,安全这根线不能松。那会儿把门把手藏起来,也是跟风互联网那些“极简”设计,看着挺未来的,但人命不能拿来尝试新鲜玩意。
其实这事,咱们老百姓心里一直有疙瘩,出事的新闻看得多了,不少人早就提议“你别跟我玩花样,我只要能用、能救命的门把手”。以前觉得厂商会慢慢改,没想到这几年越玩越花,连奔驰、奥迪这些老牌子都赶着上车。结果,真遇到事故,救援人员找半天门把手,有的还弹不出来或者死机,给救援带来不少难题。
报道里也说了,有些车企高层其实也觉得门把手该恢复到机械冗余,有保障的传统方法。最近新标准出来,说要全面禁掉这全隐藏式门把手,我心里松了口气。以前说设计是“创新”,现在看来就是“脱离实际”。创新不是乱创新,安全才是底线。
谁都知道,车企做个门把手完全机械冗余没啥难的,无非就是供应链要改模、研发也要调整,但这钱该花就得花。不然省这点小钱,等出事了,可能连命都赔上。这几年新能源风头大,设计师们都在拼科技感,连物理按键都懒得要了,什么都想用屏幕和传感器替代,感觉车都快成了一个大手机。但汽车不是手机,死机了还能重启,车要是失灵,哪有重启的机会?
我看特斯拉这次主动宣布要重新设计门把手,其实也是形势所逼。毕竟,就算监管不出手,市场也不傻。现在各种安全隐患曝光出来,美国那边监管局都调查几十万辆了,就算不被强制要求,自己也得早做调整,不然等着被起诉、被索赔,损失更大。
问题是,好好的机械门把手,大家用得舒心,又方便救援,为什么非要创新到死角?厂商经常挂在嘴边说“为用户体验而设计”,但车主的基本安全和救命体验怎么就没人在乎?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你说要是门把手坏了,只是开门不方便点,或许还能忍。但在寒冬里、电机冻住,大雨里电路短路,门死活打不开,甚至出车祸后门把手弹不出来,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安全问题。有人说这都是极端情况,谁天天遇车祸?可哪怕只要一次,代价就太大了。设计师们怎么就不肯多为出事的可能性考虑呢?安全问题,一次就够致命。
更何况,中国的新国标还要求不管啥门把手都得有机械冗余,这才是对用户负责任的做法。你玩半隐藏也好,传统式也罢,只要机械冗余在,遇到紧急情况还有最后一道防线。其实国外像美国,也有相关法律规定,门把手必须保证在事故里能被外部人员打开。别老看着科技进步,把物理安全给忘了。
从厂商的角度来看,他们喜欢用隐藏式门把手,是为了模仿豪车,拉高品牌形象。但我想问问,豪车真的就不用担心出事吗?用户买车,不是为了炫耀功能,而是为了安全出行。这几年各家新能源车、造车新势力、智能网联啥的新技术堆得满满,有些用得上,有些纯属掺水。尤其像门把手这种核心安全部件,绝对不能拿着炫技当卖点。
现在新国标要给一年过渡期,到2027年全隐藏式门把手彻底下岗,厂商重整也能跟上节奏。再怎么说,能保护用户安全就是好事。供应链企业虽然得重新设计、研发、换模具,成本肯定得涨,但这都是投资在安全上,应该算是尽社会责任。我倒觉得,真正有实力、有担当的车企,会把机械冗余做得既美观又安全,让大家用着省心。
当然,安全不止门把手这一个点,像智能驾驶、中控屏替代物理按键这些,也都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趋势。高科技固然刺激,可每项技术落地都得问一句:真的比老办法更安全吗?否则就是自嗨,跟用户体验背道而驰。别等到出事再来“亡羊补牢”,那时啥都晚了。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身边人买车时的态度。过去大家问“这车安全性如何”,现在却被“科技感”“智能系统”吸引,引导着做选择,等开始用才发现,实用性才是王道。门把手这种不起眼的小零件,证明了一个道理:最基本的结构才是生命线。
新国标做出了取舍,就是为了让“创新”回归到实用、安全这条路上。那些一味追求“无边框”“无实体”“极简设计”的风潮,确实带来了新鲜感,但最后还是得落地到安全层面。不管新技术怎么发展,“机械冗余”就像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关键时刻才是真正的靠山。
你回头再想想,这些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其实挺讽刺的。为了看着高大上,让救援人员多费好几分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紧急时刻哪有时间拿手机app开门、等电机弹出门把手?那可是争分夺秒的时刻!设计师们要是真的走心,应该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有人说,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可创新不是胡来。世上所有伟大的发明,最后都得用起来,谁会为了炫技,把命给丢?现在门把手要回归老路子,是汽车领域的一次反思。让厂商明白,酷炫不是万能的,安全才是硬道理。
你再看特斯拉这次主动调整门把手方案,也是一种态度转变。以前以技术引领自居,结果被安全问题反复打脸,还被官方调查。最终还是回归到“安全为本”。希望以后车企们能记住这节课,别在基本安全上胡乱创新,把用户命看得比品牌脸面还重要。
最后,门把手这事其实不复杂。用户要的很简单,能用、好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设计师要做的,就是把最起码的安全标准守住,把复杂的想法藏在美观里,把实用和可靠留下。门把手只是个小小拉手,但关系的却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全和幸福。这么一个小零件,反而最能检验人心——你造车是为了服务用户,还是为了哗众取宠?
过去,有人追求极致极简,把一切都藏起来。现在,我们终于醒悟过来,“藏”了本该随手可用的东西,丢了救命的机会。用新国标把这扇门“重新打开”,只是第一步,后面每一个关于汽车安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真正想要的,是美观和科技,还是踏踏实实的安全和可靠?选择其实不难,就看有没有把用户放在心里。
安全,才是汽车行业最亮最硬的“门把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