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在华又亮新招!精简版特斯拉将落地,国产电车价格战迎劲敌
以前说起特斯拉,那就是“高端电动车”代名词,谁会想到有一天它也开始玩砍价套路。 这次是真的看呆了:10月7号,北美市场突然上线两款“瘦身”车型,一个是Model Y Standard(39999美元/约28.4万人民币),另一个是Model 3 Standard(36990美元/约26.3万人民币),比原来直接便宜了5000到5500美元。 但别以为这是捡大漏,这钱省得可不是一点点功能——二十多项配置,说没就没。
啥叫减配? 最直观的变化:前脸灯带消失不见,以前靠一根贯穿式日行灯显气场,现在想都别想; 后视镜从电动调节变成纯手动,一上车还得自己伸胳膊掰; 玻璃窗户材料缩水,从双层夹胶退回普通单层; 座椅上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按钮基本全撤下去了,全靠体力解决。 整个过程汽车圈专门有个词,“depop”,意思就是只留必要功能,其余装饰统统清零,为的是压成本冲销量。
隔了三天不到,新出的两款减配Model Y又杀进挪威、德国等欧洲市场,比当地最低配都再低出5000欧元,据说年底交付速度飞快。 结果资本市场立刻给了一记闷棍:消息刚放出来当天,公司股价跌掉4%,市值蒸发650亿美元,也就是差不多4600亿元人民币,这种操作连股民都挺无语。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有点像自断一臂。 过去买特斯拉图什么?科技感满满、用起来顺手舒服,如今倒好,就剩个外壳和三电系统,高级感少了一大截。老用户心里肯定咯噔一下,新粉丝估计也要问一句:“现在这牌子还有吸引力吗?” 国外已经有人吐槽:“花二十几万能买辆智能化旗舰车,现在却要我自己去掰后视镜,这体验真够接地气。”
中国这边情况完全不同,同样是今年,各家新能源品牌忙着卷空间、卷配置,很少有人敢明目张胆砍掉主流装备再卖低价。偏偏特斯拉选择走另一条路,不过做法明显更懂国人胃口。今年8月19号,它拿出了全新六座SUV Model YL ,整车加长179毫米、轴距延展150毫米,大空间坐六个人毫无压力。指导价33.9万元,看着确实比海外版本厚道不少。
数据不会骗人,上个月国内卖出去7.1万辆,还创下年度纪录,现在官网显示排队提车要等到11月份。这就说明,中国消费者还是更认同“加量不加太多钱”的思路,对所谓极致性价比倒不是特别盲目追求,更怕被当成“小白鼠”。
毕竟大家选家庭用车,不光看动力续航这些硬参数,更注重实际体验。能不能坐开阔点,是不是方便老人小孩上下,都很重要;至于减少几个按键或者把高级装备换成基础件,多数人反而觉得亏本。一句话,在中国搞降级销售,就是自讨没趣儿。
不过据传言,特斯拉依然没有彻底死心,目前正在推进两款简化项目E41和D50,说白了就是现有的 Model Y 和 Model 3 的瘦身版。目前内部测试中,也许最快明年中旬工厂就能量产上市。这波操作怎么看怎么纠结,一边拼命维护高端形象搞豪华升级,一边又准备跟自主品牌正面打价格仗,两头下注风险不小。
更让人疑惑的是,那台早已停滞的NV91计划似乎也重新启动,又要做那个2.5万美元(折合17万多)的平民入门款。本来去年2月因为担心竞争过度激烈,把这个项目搁置下来,当时理由很简单:中国新能源玩家太强悍,比如比亚迪之类早就在低价区间厮杀多年,让外来的对手难以下嘴。但眼下看来,这些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只是形势逼得不得不赌一次运气罢了。
如果真的推廉价缩减版,会不会出现尴尬局面?比如老客户刚买完顶配才半年,就看到街上跑满便宜货型号,不免怀疑是不是自己冤大头。而且面对本土品牌强大的供应链优势以及灵活定制能力,仅仅通过拆除几项舒适性设备未必能扭转战局,到时候可能连核心价值感都保住不了,这是最大隐忧之一。
客观讲,用这种方式抢份额,无论对企业声誉还是长期发展都有考验。如果只是短期冲击销量或者营收数字,对于追求稳定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大公司来说绝非良策。当然,如果真把这些极限操作搬到中国市场,还真不好预判到底谁吃亏更多——厂家失分还是用户受伤?
现在国内新能源领域卷技术、卷服务甚至售后保障,每家都有独门绝技,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的环境里,“丐版战略”恐怕只能骗骗部分预算有限的新司机,但对于越来越挑剔、有经验的一线城市购车群体来说,没有特色、不走心,就是败笔。不管怎样,今年这场关于产品路线的大戏才演到一半,好戏还在后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