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300万的天价索赔一出来,网络上直接炸了锅。大家都在问:比亚迪怎么就突然这么“勇”,敢跟那些编故事的自媒体、MCN机构硬碰硬?是不是觉得自己如今实力过硬,底气十足?可问题来了,比亚迪这波操作到底是维护自己的名誉,还是另有所图?咱们不妨一块捋捋,看看这里头到底有多少道道。
先问一句,自媒体造谣能有多大影响?答案其实很简单: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了,哪怕一个没头没脑的谣言,甭管说比亚迪“刹车失灵”还是“各种质量缺陷”,只要蹭上热点,点几个流量包,一夜之间全网都能看到。你说这对一个实打实卖车的车企,是不是就是釜底抽薪?有些人可能觉得,反正我就是搞流量、不关心事实,管它呢。可这样一来,最苦的还不是企业,倒是那些本来想买车的用户,看着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有几个不是心里打鼓?
很多人问,比亚迪这种强硬维权值不值?会不会丢了企业的“气度”?细品之后就明白了,企业毕竟不是慈善家,更不是出气筒。你长年累月地黑我、造谣我,什么“车毁人亡”“电池炸裂”,来回倒腾谎话,靠我的名声赚自己的流量钱,这时候企业要是还装傻,最后亏的就是自己。比亚迪这次直接拿法律说话,赔偿金额定在300万,说白了就是在告诉所有造谣的人:“不要觉得你可以无底线地瞎编,终究要为自己的嘴负责。”
再说说网友的站队问题。这次大批网友纷纷力挺比亚迪,甚至大声说:“这次我站比亚迪!”为啥?其实理由也不复杂。你企业辛辛苦苦做技术做服务,凭啥让一批靠流量吃饭的键盘侠随便糟蹋?而且这几年,大家见惯了自媒体为了流量哗众取宠的小把戏,什么“割韭菜”“泼脏水”,反而对实名维权的企业更有好感。大多数人都希望网络能干净点,别总风声鹤唳,一批自媒体造完谣挣钱、拍拍屁股走人,留一地鸡毛。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并不是第一次维权,前一阵法院判决某自媒体赔了200多万,还有书面道歉。你说这是不是给那些吃瓜群众长了见识了?以前大家觉得企业被黑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现在发现原来真的能要回公道。自媒体动不动“编投诉、造录音”,甚至有专业团队背后操作,这种现象要是不管,国企、民企还不都得天天被泼脏水?
我再设个问:自媒体到底该不该被规范?很多人说自媒体也是“舆论监督”,帮大家揭露问题。这话说得没错,但底线是事实。靠造假、编故事博眼球,把一整个行业搅得满天乌云,这种监督,大家还要吗?比亚迪这次强势出手,本质上不只是维护自身权益,更是在为整个行业打样。等别的车企,或者其他行业被无端造谣时,有了法律先例,也能更有底气维权。
再一个深层问题,到底谁在操纵网络造谣团队?有信息显示,比亚迪目前还在告的黑号有37个,拉进观察名单的有126个。你仔细一数,这咱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了——黑公关策划、MCN收割资源、自媒体编故事,无数账号一起带节奏。大家都明白,利益早分层了,有人专门负责造谣,有人专门负责传播,再有人负责收割那些相信谣言的大众,最后品牌苦不堪言,消费者被误导,乱成一锅粥。
这事背后,一直有个悖论:大家嘴上痛恨造谣,实际刷到负面信息却总忍不住点开看看。网络环境就是这样,你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却又指望别人靠良心做号。结果就发生了现在的局面:自媒体和MCN冲流量不讲底线,企业被黑只能一遍遍忍,广大网友一边吃瓜一边倒戈。看似谁也没输,其实大家都在受影响。
再捋捋比亚迪的底气,从技术到销量,大家都知道它已经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里的“领头羊”。随便到一个城市瞅瞅,比亚迪的车遍地都是,连带出许多城市段子,比如有比亚迪聚会,出租车都没车了。用户量大了,也就引发更多注意力,网络上的声音也越来越杂。现在信息的传递不再有门槛,谁能制造热点谁就是“真理”,可事实上,流量从来不能代表事实。
说到这里,难道企业没有错吗?当然不是。投诉、吐槽、反馈,在大企业里每天都发生,有的问题确实是管理疏漏、技术缺陷或沟通不够。正常的行业监督,哪怕是批评,都有价值,企业没理由不接受。但造谣抹黑和正常监督是两码事,这次比亚迪也很坦然:你基于事实批评我,我接受甚至可以自查;但你恶意编故事泼脏水,对不起,法律说了算。作为行业头部品牌,比亚迪敢这么硬气,也是逼到份上了。
这个现象背后,是互联网舆论场的生态问题。过去大家信任官方、信任权威,有事找专业媒体。现在谁都能做饭,字数够了、图配好,观点极致就能上热搜。大家天天看热闹,可一条不实的内容可能就让几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用户人心惶惶、改变消费决策。你造一个车子失灵的假新闻,可能让无数本来买新能源车的人掉头就走,最后还都走向了油车市场。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面对车企维权,都有点“爽文”心态。看到自媒体赔巨款,齐刷刷点赞,觉得公道还得有法律兜底。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也反映了大家对网络乱象的无奈,甚至是某种愤怒。毕竟造谣不用成本,戳破了大不了换马甲再来;但企业只要被黑一次,可能就数年难翻身。不动法律武器,谁都不想头破血流,可一旦开了法律先河,这个行业也许才能慢慢干净起来。
所以说,比亚迪这波诉讼,除了为自己讨回公道,也给了行业一个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们要明白,蹭流量是本事,但把事实端上来是底线。每个人在网络时代都能发声,但谁都不能无底线地去糟蹋别人的心血。流量可以挣,底线必须守,否则,谁都等着被法律敲门。
有人又问,这种高额赔偿,会不会让自媒体寒心?会不会从此不敢监督车企?其实真的不必担心。事实监督只会让企业更进步,但造谣和惡意抹黑,如果不被法律约束,那整个市场就彻底乱了套。真正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实在想帮助用户的人,不会因为这个案件就闭嘴。反倒是那些靠造谣混饭吃的人,才该打包走人。
最后提个醒,大家都喜欢吃瓜,但不要给瓜田里捡来的烂瓜太多关注。信息时代,真假混杂,你买车、消费、看新闻,都需要多一点判断力。比亚迪这次出手不是给谁看热闹,而是给行业、消费者、乃至无数自媒体立了规矩。比起谁索赔多少、更有必要讨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网络环境?是不是该让事实多飞一会儿,让造谣者的成本真正高起来?
法律是底线,公道要争。企业守住底线,媒体坚守真实,消费者看得明白,这才是真正该有的生态。比亚迪维权其实就是一次修正,修正那种越来越离谱的网络恶习。这条路也许很难,但每一步其实都是在让市场、舆论,乃至我们自己变得更清醒一点。
比亚迪敢这么硬气,不是因为它有300万,是因为必须有人把脏水治治,让网络别变成垃圾堆。谁都喜欢热闹,但热闹不是乱象。比亚迪这一次,值得所有人多想两步。
你怎么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