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

小鹏说M03累计交付18万台,单月连续13个月破1万——这数字放在15万级轿车里,确实会让人抬头(来源:官方/媒体)。我第一感觉是,市场真能吃下这么多高配智驾的车吗?

你这是哪辆?看着挺聪明的。我朋友在路边瞥了一眼我的样车。是M03,挺香的。我答。

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有驾

真香?朋友挑眉。(对话样本少)

先给几个数字(估算/体感/样本少):续航最高620公里(官方);风阻0.194(官方);单月破1万是连续13个月(官方/媒体)。再来两个我体感的数据:同一价位里线下试驾满意率大概70%(体感/估算),售后等车时间周均约1.5天(样本少/估算)。

实操差别?拿同价位的对比车A(比亚迪海豚/同级示例),M03的差别是:上车就是智慧感,仪表和语音把人逗着玩;而车A更像把钱花在硬件续航上,座椅、底盘给人的实在感强。说人话:M03把预算往软件体验砸,车A往坐着舒服砸,日常使用感是两波不同的快乐,哪种更值钱,得看你是不是爱玩那套智能。

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有驾

供应链和研发其实像做菜。先要把米、油、调料都备齐(零部件),然后厨子把味道调准(软件和算法),最后还得看店小二能不能把热菜端上桌(交付与渠道)。有时候一个高性能芯片到货慢,就像你等不到辣椒,整个菜就弱了一味。小鹏把算力和软件往上堆,等同于下重料做招牌,但这也放大了对上游芯片与算法人的依赖。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写着:试驾时,辅助驾驶在高速500米并线提示偏晚,但跟车稳定。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

说点更实际的:我心算了下百公里成本(临场小计算),按电价0.8元/度,M03CLTC实测平均18度/百公里算,百公里电费约14.4元(估算/体感)。保值率?没深做市场模型,但按我常年折旧感受,三年后15万级电动车保值率大概40%-55%(没细想过/不确定)。

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有驾

我有个自嘲:有时候我也被参数表迷惑,看到508Tops就想要,结果开回家发现充电桩才是日常瓶颈,真是嫌麻烦。那是不是意味着算力越高越好?不全是。算力多,能做的事情多,但用户端能接收多少,取决于体验是否稳定、更新是否及时、服务是否跟得上。前面我说M03是在智驾上把预算砸了,这话有点大,收回来讲:更准确地说,它把品牌资源优先投入到了智驾和人机交互上,这对部分用户是关键,但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刚需——我这样说更合理两句。

有人会问:这成绩能代表普遍需求吗?有人会问:长期来看,玩家们会不会因为软件体验翻脸?有人会问:二手市场到底会不会买单?(都是好问题)

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有驾

销售那边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楚:年轻人买的是社交货币,不只是一辆车。(销售片语)维修工也跟我说过:这种车电子件坏了比机油事儿麻烦多了。听着有点烦,但也真实。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本想写更多关于M03的OTA更新节奏,但一想信息还不全,先缓缓。

最后再扔一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如果三四年后车企把这些算力和算法开放给第三方,可能会催生一批车载APP创业公司(不确定)。有点像当年智能手机平台化那会儿,感觉上有那么点影子。

小鹏旗下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达18万台,自去年上市以来连续13个月单月交付量超过1万台,蝉联纯电同级轿车销量冠军-有驾

结尾不总结,就留一个细节:你下次路边看到M03,摸一下门把手的手感,告诉我,是冷的塑料还是有点温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