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燃油车续航“准”而新能源车续航“飘”
油车,基本上每一升油能跑多少公里,是有谱的。虽然也会随着车速动态调整,但基本上是有对照关系的。而电车,每一个SOC对应的所对应的续航,只能代表那个瞬间。
底层差异根源:能量转化逻辑的不同。
油车:相对稳定的热化学反应
电车:会有跳变的电化学反应
燃油车续航测算:简单的“减法数学”
燃油车能量转化路径单一且相对稳定。路径是:化学能(汽油)→ 热能(燃烧)→ 机械能(驱动车轮)。这个转化,是相对稳定的。
燃油:标准化的能量载体
汽油作为能量载体,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特性。无论是92号、95号还是98号汽油,其热值(单位体积或质量的能量含量)都是相对固定的。以92号汽油为例,每升汽油的热值约为32-34兆焦耳,这个数值基本不会因为外界环境而发生显著变化。这就像是一个标准的”能量硬币”,面值是固定的,你拿一升油,基本上就知道能获得多少能量。这种标准化为准确的续航计算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发动机:成熟的转换器
内燃机技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发动机的热效率虽然不算太高(约35%-40%),但这个效率范围是相对稳定的。内燃机遵循热力学定律,其工作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是机械式的重复,不会出现突变。即使在不同温度下,发动机的效率变化也相对平缓。在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的效率变化,有着相对固定的曲线。比如,大多数发动机在2000-3000转时效率最高,高速时效率会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可预测的。
简化的能耗计算模型
正因为能量载体和转换器都相对稳定,燃油车的续航计算可以简化为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基础公式:续航里程 = 油箱容量 × 平均油耗效率 × 修正系数
这个公式中:
油箱容量是固定的
平均油耗效率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得出
修正系数主要考虑驾驶习惯、路况等因素,变化范围相对有限
当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只需要调整修正系数即可。所以,使得油车的续航预测相对准确。
新能源车续航测算:动态的“多元方程”
新能源车能量转化路径复杂且波动大:路径是:电能→化学能(电池存储)→电能→机械能+回收能量。路径多了,而且电池本身的电化学特性也不太稳定。
增加了转换节点,且变量更不可控
变量不可控,主要是:电能→化学能(电池存储)→电能的转化过程波动大。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热化学反应是相对明确的量杯(无论尺寸决定了容量)的话,电化学反应就是“海绵”,有时候挤出一大滩水,有时候又滴水不漏。
什么时候水多,什么时候水少,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温度影响:电池的”情绪化”表现
电池的化学反应速率和效率高度依赖温度。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慢,导致电池容量和放电效率显著下降。例如,在-10℃时,电池的可用容量可能只有常温下的70%。高温则可能加速电池的老化,缩短其使用寿命。
这就好比人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太冷了手脚僵硬,干活效率低;太热了又容易疲劳,持续时间短。电池也是如此,它有自己的”舒适区间”,一旦偏离,性能就会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温度对电池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不是说降低1℃就减少固定百分比的续航,而是在某些临界点会出现”断崖式”下降。这种非线性特性,让续航预测变得异常困难。
充放电速率:电池的”呼吸节奏”
快速充电或高功率放电会加剧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可能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和内部压力增大,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频繁的高功率充放电还会加速电池的化学降解,导致容量衰减。
想象一下长跑和短跑的区别:同样是跑步,但节奏不同,身体的反应和消耗完全不同。电池也是如此,温和的充放电就像慢跑,可以持续很久;而激烈的充放电就像冲刺,虽然爆发力强,但会迅速消耗能量,还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这种差异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样的电量,高速行驶时的续航可能比低速行驶时少30%以上。而燃油车虽然也有这种差异,但变化幅度要小得多。
电池一致性:木桶效应的放大
在电池组中,各个单体电池的性能可能存在差异。这种不一致性会导致某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影响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这就是典型的”木桶效应”: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电池组也是如此,最弱的那个电池单体,决定了整个电池组的性能上限。
更麻烦的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各个电池单体的衰减速度也不尽相同,这种不一致性会越来越明显。就像一个团队,如果成员能力差异过大,整体效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如此复杂且相互关联,就会新能源车的续航比较难测得准:
历史数据的代表性问题:算法往往基于历史行驶数据进行预测,但电池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昨天的数据未必能准确反映今天的情况。多变量耦合的复杂性:温度、充放电速率、电池老化、驾驶习惯等多个变量相互影响,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实时性要求与计算复杂度的矛盾:准确的预测需要大量的实时计算,但车载系统的计算能力有限,只能采用简化的算法,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精度。
所以,差异并非技术不成熟,而是两种能源载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相信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和算法的优化,新能源车的续航预测会越来越准确,但要达到燃油车的稳定性,仍需要在材料科学、热管理、智能算法等多个维度继续突破。
好的,先聊到这
最后来个小调查:
燃油车主们:你是否遇到过续航预测特别不准的情况?通常是在什么场景下?
新能源车主们:你觉得什么因素对续航影响最大?有没有什么”省电秘籍”想分享?
准车主们:看完这篇文章,你对选择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有什么新的想法?
技术爱好者们:你认为未来新能源车的续航预测技术会如何发展?会不会出现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