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当我看到“连续三年,每年2000万”这行字的时候,我差点笑出声。
六千万,在广州这个地方,够干啥?
可能够在珠江边上买个大平层厕所的使用权吧。
拿这点钱去解决全城的电动爹充电难问题,这感觉就像往大海里扔了块盐,还指望它能变咸点儿。
所以,一开始圈子里大伙儿看到这新闻,基本都是“哦”一声,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毕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扶持”,这些年见得还少吗?
直到有人把那份红头文件的原文给扒了出来,我才发现,嗨,我们都想简单了。
这事儿的妙,就妙在它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心理题。
广汽那位掌门人冯兴亚,我看他不像是在提建议,他更像是在递钩子。
他太懂了,你跟政府哭穷要钱,说“哎呀我们充电桩不够啊,车主们怨声载道啊”,那是下下策。
哭穷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几?
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一个“花钱”的事,包装成了一个“赚钱”的局。
他没提多建几个桩,他提了个词儿——“车网互动”,洋名叫V2G。
这玩意儿,简单说就是让你那台趴窝的电动车,从一个只会吃电的赔钱货,变成一个能帮你赚钱的“电耗子”。
怎么个賺法?
电网这东西,跟菜市场的菜价一样,分闲时和忙时。
半夜三更,电便宜得跟大白菜似的,你把车充满;等到下午五六点,大家下班回家,空调电视全打开,电价贵过猪肉,这时候,你再把车里多余的电卖回给电网。
广州这次给的政策,这一进一出,一度电的差价,最高能到四毛九!
四毛九是什么概念?
你车里要是有个七八十度电,一天不开,让它自己在家捣腾一下,一顿烧鹅饭的钱就出来了。
这事儿,它就从一个环保问题,变成了一个理财问题。
你还别说,中国人对“理财”这两个字的敏感度,那是刻在DNA里的。
这么一来,你再看那每年两千万的补贴,味道就全变了。
它不是倾盆大雨,它是一粒火星。
它要点的,不是建桩工人的热情,而是无数个普通车主心里那点“占便宜”的小火苗。
一旦大家发现,哎,这事儿真能赚钱,那对V2G充电桩的需求,会是什么景象?
到那时候,还需要政府求爷爷告奶奶地去推吗?
那些嗅觉比狗还灵的资本,怕不是要把门槛都给踏破了。
这手牌打得,就很有意思。
它绕开了“谁来出钱”这个死结,直接创造了一个“谁不参与谁就亏了”的新局面。
这跟蔚来李斌搞的“换电联盟”还不一样,换电那是重资产的玩法,是高手间的局。
也跟特斯拉马斯克那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封闭生态不同。
冯兴亚这一招,更像是“农村包围城市”,把最广大的车主群体给拉下了水,每个人都成了这个能源网络里的小蚂蚁,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当然,话说到这份上,听着是挺美的。
可每当一个故事听起来过于完美的时候,我这心里就得打个鼓。
这事儿的坑,明摆着也有好几个。
最直接的一个,电池。
这玩意儿可金贵着呢,你把它当成个天天倒买倒卖的蓄水池,这么大电流来来回回地折腾,电池寿命掉不掉?
要是最后省的那点电费,还不够弥补电池损耗的钱,那车主们不就成了新时代的“白劳工”?
这笔账,得算清楚。
还有电网。
以前它是个说一不二的大家长,现在突然要面对几十万个自由散漫的“个体户”,这对它的调度能力和安全性,简直是史诗级的挑战。
这就好比你管理一个大水库,突然间所有人都拿着抽水机和水管子,想放水就放水,想抽水就抽水,这水库不炸了才怪。
所以,广州这次的回应,与其说是一个答案,不如说它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它把一个看似无解的死局给盘活了,但也打开了一个充满未知的潘多拉魔盒。
这六千万,买的不是一个结果,买的是一次大型社会实验的门票。
这棋局,才刚刚开始。
最终是满盘皆活,还是走火入魔,现在谁也说不准。
不过,这总比死气沉沉地抱怨“充电难”要有趣得多,不是吗?
反正我是准备好瓜子汽水了,就看这出戏,接下来怎么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