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护城河,真的消失了吗?
新能源车市的风向说变就变,去年还一骑绝尘的比亚迪,今年突然被贴上了“护城河失守”的标签。翻看最新的销量数据,1到4月比亚迪卖了96.49万辆,虽然还是第一,但14.9%的增速在吉利136.1%和奇瑞164.9%的增幅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曾经靠技术代差碾压对手的玩法,现在好像不太灵了。
技术优势正在被磨平
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这些名词曾经是比亚迪横扫市场的杀手锏。想当年友商们还在捣鼓油改电时,比亚迪已经把插混技术玩出了花,从F3DM到第五代DM技术,硬生生在燃油车地盘上撕开条口子 。但现在情况变了,吉利星愿和奇瑞风云这些后来者,分分钟就能掏出类似的混动系统,价格还更实惠。比亚迪刚发布的第五代DM技术,没几个月就被追上,技术红利期缩短到以月计算 。
更扎心的是,合资品牌也来搅局。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日产N7这类车型,靠着成熟的供应链和品牌光环,销量蹭蹭往上涨。比亚迪过去那种“人无我有”的技术壁垒,在电机、芯片、智能驾驶这些通用技术领域越来越难维持 。
高端化的尴尬与隐痛
看着腾势D9连续两年拿下MPV销冠,仰望U8顶着百万身价还能月销破千,很多人觉得比亚迪的高端化挺成功。但仔细看数据会发现,腾势、方程豹这些高端品牌加起来的月销量不过1.8万辆,根本填不上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的窟窿 。说到底,消费者眼里比亚迪还是那个“性价比屠夫”,想要摆脱这个标签,可比造高端车难多了。
友商们倒是玩出了新花样。吉利拉着魅族搞生态整合,蔚来用换电站建起了服务护城河,就连小鹏都在智驾订阅服务上找到了新路子。反观比亚迪,“在一起”的品牌口号被吐槽缺乏温度,用户抱怨充电网络覆盖不够,售后服务响应慢半拍 。这些软实力的差距,真不是多卖几辆车就能补上的。
全球化能成为新引擎吗?
国内市场卷成这样,比亚迪把目光转向海外也算明智。赞助欧洲杯、签下凯尔沃克当代言人,这些动作看着挺唬人。去年24.2万辆的出口量,337%的增速确实亮眼,今年头个月海外6.6万辆的销量也算开了个好头 。但要说摆脱“中国廉价车”的刻板印象,光靠足球营销可能还不够。
好在技术储备还在持续加码。刚申请的超充商标、明年要上的第二代刀片电池,加上自研的璇玑架构,这些底牌让比亚迪在成本控制上依然强势。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优势,在价格战里还是能打 。只是现在大家都学聪明了,吉利长安们也在疯狂招工程师搞研发,这场军备竞赛远没到终局。
说到底,比亚迪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品牌溢价和服务生态这些“慢功夫”。当市场从拼参数转向拼体验,从比续航变成比情感认同,这家习惯用硬核技术说话的企业,可能需要学会更温柔的沟通方式。毕竟没人否认比亚迪还是新能源车市的老大,但老大的位置,从来都不是铁打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