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屏幕越来越多,操作复杂,安全问题不断

车门一关,天与地仿佛都被隔绝在外。驾驶座上、汗珠与阳光吝啬地共享着方向盘的热度,仪表盘上的反光与屏幕里的APP图标在混乱中挤成一团。你一边踩刹车,一边用指尖反复点触那块故障率堪比旧彩电的中控屏:不是想听音乐,就是想找导航。有那么一瞬间,哪怕在等红灯,都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活成了个“低头看表、高频点屏”的无聊小机器人。于是问题来了,如果有一天——汽车没有APP,也无须再摸一摸、点一点,你还能适应吗?

很多人对未来的汽车有着流畅而自信的想象:更大的屏幕、更智能的操作、更丰富的应用,如同在家客厅里窝着刷手机,只不过那是坐在车里。可现实给人下的套,常常用刁钻的事故和拙劣的“人机交互”来提醒我们,人的欲望和技术的进步有时并不在同一频道。无数技术人凌晨盯着代码,最后拼出的是“在高速上用触屏找地图”,这种黑色幽默,可以说已经用专利和界面设计镶到了车轮里。

吴小航的选择有点“反人类”,也有点反潮流。当同行“下饺子”般地在做整车、卷智能硬件,他反倒抛下大厂金饭碗,咬牙蹚一条窄道:AI原生的操作系统,一个追求“No Touch,No APP”的车载交互世界。要我说,这活跟法医查案有点像:大部分人眼里,创新就等于把手机搬进车里,但法医看到的是死因、细节,以及那些别人视而不见的破绽。

必须承认,汽车进入“智能时代”的近十年,我们最擅长的还是把“手机里的体验”复制粘贴到车上。操作系统往往就是安卓底包儿,大量APP接入,内容服务商们把应用像传单一样往车里塞——音乐、地图、短视频、点餐,恨不得让驾驶员一边刹车一边下单。高德、QQ音乐、甚至喜马拉雅,彼此抢着在你的视线里占到那三寸地。能不能用手机App?可以。App怎么用?点屏幕,左刷右滑。这是“因循守旧”,也是出于无奈:没人能给出更贴合行车安全和场景本质的交互模式。

事实是:当车速在80码以上时,人的注意力再好,哪怕是“老司机”,心里也知道在屏幕前多蹭半秒就是搏命赌博。但人对便利的执念和对未来的幻想总是分裂的。我们想要一切,就像想让汽车既能飞也能潜,又能热饭还能按摩。——殊不知,智能汽车的真正命门,不在于里面塞了多少功能,而在于“人车关系”本该天然顺畅的地方,早就被“移动互联网思维”堵成了拱型便道。

正因如此,“No Touch,No APP”才是对现象级误区一次专业而克制的纠偏。很多人对未来智能汽车的误解,其实就源于错判了人与车、技术与需求之间的边界。真要论“技术变革”——不是大屏和装机量的军备竞赛,而是“大模型+场景感知”,汽车向更类人的理解能力过渡。ChatGPT式的大语言模型打破了“关键词找匹配”“死记硬背”的框架,让车可以主动揣摩意图,甚至用一句话替代十个图标的点选。汽车变成“对话体”,不是“图标体”;变成“理解者”,不是通知栏的拼盘小丑”。

你要问行业冷暖?坦率说,这锅“搬运工思维”还得由早年行业教育缺失来背。十年前,那些以为语音助手能救命的产品经理们,没几个人真问过为什么司机需要的是“闭环服务”而不是指令提醒。他们更不会问一句——“如果你盯着屏幕点的时候,车能不能帮你盯路?”。在技术没有成熟之前,什么场景都拿规则和范式来套,结果是用户在车里像念口诀一样和导航对话,比跟亲妈打电话还要不自然。

现实就是这么荒唐:创新没落地之前总被质疑,落地之后却又被误解甚至固化。就好像AI模型刚炒热的时候一堆人跟风“造机器人”,根本没人关心什么样的交互才是汽车场景真正刚需。热点风投朝三暮四,斩鸡头、烧黄纸,但最后能爆出来的,往往不是最会“讲漂亮故事”的,而是那些“从问题到场景”推理到底、扛着冷板凳实践的人。

汽车屏幕越来越多,操作复杂,安全问题不断-有驾
汽车屏幕越来越多,操作复杂,安全问题不断-有驾

这里头有个冷知识——操作系统在汽车产业链的位置,就像解剖科的一张白床单上下的世界。上承数据内容,下接芯片硬件,谁都说自己关键,其实谁都不能“独治天下”。安卓的大屏只能普及“娱乐至死”,而决不可能让“服务主动找人”。人机关系的本质,是服务在场景流转中自动浮现,不需要你养成“点开APP”的肌肉记忆。那些还热衷拼参数、拼UI界面的,往往是在用上一代的战术打下一代的战争。

更有意思的,是“按结果付费”“订阅制”、“AI驱动服务”这些词眼下扎堆数码圈,每天都能被硬塞进产品发布会。可多少人真能理解,“软件难以收费”的症结压根不在于中国人不爱为虚拟付账,而在于大部分车载软件“只卖了个安装权”,用户根本感受不到“持续价值”——更别提AI化下模型日更月新、能力成长本身就是“服务的一部分”。“云端模型订阅”像极了法医手里的鉴定报告:只有不断追踪、迭代,才能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就成了用一次、看一眼的摆设。

汽车屏幕越来越多,操作复杂,安全问题不断-有驾
汽车屏幕越来越多,操作复杂,安全问题不断-有驾

当然,说了半天,行业的变局其实从来不会等到“大厂能力大、资源多”时才给予机会。优先布局窄道的,往往是不合群的创业者;提前拥抱“不确定”的,永远是那些甘愿经历挫折、有逆行执念的人。这不是励志段子,而是活生生的创业血液指标。你热爱推理和剖析,永远比养闲人的KPI模型要可靠。至于“合作容易掉进大厂的坑”,我只想说:和鳄鱼谈恋爱,最怕的是鳄鱼本来也没打算吃你,你却为找点存在感非要往水里跳。

不同车企的技术自研和战略定位,本质上也是这场误解中最迷人的旁枝。真敢自研到底的、当AI公司自居的,也就那么两三家,其余的,说白了,还是在“成本-可控性-用户体验”之间玩微妙的勾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要目标和认知不断校正,长期主义是熬过不确定的唯一办法。剩下的,只有等时间流,把泡沫冲走、把真的东西扒开。

说到这,其实法医看“未来汽车”与大众最大不同,是我们相信细节,相信证据,而不是故事和设想本身。未来汽车最激动人心的断裂点,或许不是“能说话、能联网”,而是如何做到“你不需要再记得APP在第几页”,车就能明白——你是谁、你要去干嘛、你这一路想被理解到什么程度。

那么,回到起点,如果哪天汽车真成了你的“理解者”,你是否还愿意交出主动权,抛掉点触和APP的惯性,在无形中获得服务?还是说,只有当危险和焦虑消退,你才会发现,早已习惯了手指下那些无意义的点触,才是最大的思维囚笼?——无论你怎样作答,行业终将验证一切。毕竟,对未来的误判,最大的危险不是走错路,而是自以为已经到达终点,殊不知,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