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要跟几十个司机pk才可以抢到单,现在的行业压力是真的大。这年头,打个车还能遇到堵车。而这些堵车的原因,除了交通本身,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司机们为了抢那一点点单子,拼命跑,不停追赶。这也让我想起,去年我认识的一个司机朋友,他说每天起早贪黑,觉得自己像个抢单机器,不然就会失去收入来源。
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某月平均每天跑了16小时,平均每小时能挣个40块,算下来,一整天差不多赚了640块。可这还不算油费、电费,充电的花销也不少。去年我大概算了下,百公里的成本,估计在4块多一公里,油电加上折旧、维修,还是挺折腾的。
今天听那个司机抱怨,一个十多公里的单子,100块都难到了。我想,他也不是夸张,毕竟,货币贬值、涨得快,收入却没相应上涨。其实我也没细想过,过去的单价比现在高出一大截。
你说,为什么会这样?简单点讲,行业竞争太激烈了。跑网约车的,不单是专业司机。我身边不少人兼职跑跑,甚至有些是临时补贴家用。你去年我客户的测算,小区附近的滴滴司机超过了50%都不是专业的。他们中有人是下班后跑,有的是学生,甚至还见过退休老人。
这种情况,导致单价一跌再跌。以前,9、10块一公里还能接受,现在平时3、4块一公里都算正常。你听说过抢单的秘诀吗?其实大多数人嘴里说的是晚上点钟比白天容易抢,但实际上,打个比方,单价降了就像打水漂,利润就被压缩。
而且,不仅是收入的问题。跑了几个月我发现,很多司机都觉得累,因为要一直盯屏幕,排队抢单,连续跑了12、13个小时,腰都快弯了。有人会调侃,这都变成了机器大军。但有想过,这是真的机器在那拼?像我朋友那样,辛辛苦苦跑完一天,才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赚点零花’。
还记得那天我和朋友聊天,他说:车开着挺烦的,有时候还要充值、充电,刹那间花费就像流水账一样飞走了。我当时一边听一边翻了下手机的照片,充电充到深夜,灯火通明。现在很多车型充电成本都在每度1块左右,算上充电桩租金和维护费,每次充满也得一两百元。就像是拼一场不公平的战斗。
这还不是全部——行业的超级竞争还在加剧。我记得那个男司机说,最近几天,单子少得可怜,接一个快餐可能要等半个小时。你知道,骑手一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就是可能少赚几十块。而价低到几乎不赚钱,运输的竞争变成了抢单之战。
但我也在想,行业里差异化的可能性在哪里?有些车企推的自营网约车,号称快车专属,但其实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供应链、车辆质量、乘客的体验,各个环节都堆积着成本。你说,这是不是像我开着特斯拉,但每天跑得像打了鸡血的跑腿员?
我自己还琢磨过一件事:别人问我为什么不换车,我说,因为贵啊。就这点,做研发的我,知道,一辆车零配件、动力系统的差异,有时候不止几百块,可能要多一两千。问题是,这个差别到底买不买得到?是不是也只有十几家大厂能供得起?像我那朋友,车开的几年,特别在意剩余价值,他会问:这个车保值率怎么样?未来还能卖得多少钱?这都是现实考量——毕竟,买车其实也是个投资。
思维突然又一转,觉得行业的门槛似乎变低了——但门槛低也意味着什么?竞争更激烈。你有没有觉得,这就像打仗一样,昔日的炮火变成了子弹,随手微信上一秒就能找到新人加入,门槛低的优点,是谁都能试试,但缺点嘛,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血拼。
我怀疑,有些新手司机,其实根本没有真把这当回事,只是试试看。谁知道呢?还没坐到司机位上,就开始靠拼命跑挣钱,结果是外面天挺黑,收入却少得可怜。
这样讲下来,我也在想,网约车的未来会怎样?是不是在这个量产机械般的行业里,能找到一点个人差异或是特色,才是活下去的希望?毕竟,你有没有遇到那种用车窗反光的灯光,特别讲究乘坐体验的司机?这也是存活的小窍门。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呢?产业的变迁,是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了为了抢单而战的兵?还是其实有更好的路线?我是不敢笃定,只能说,行业越拼,越想看清楚点。
反正,行业的洗牌还在继续吧。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等单,望着那逐渐稀少的请求,心里其实也在问:这份辛苦到底值不值得?或者,下一辆车或者下一份职业,究竟会不会好一点?这个问题也只能留给时间去回答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