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

咱们今天来聊一个事,这事发生在商业领域,但道理其实跟咱们老百姓过日子差不多,很值得咱们琢磨琢磨。

话说在东南亚那片地方,中国的摩托车曾经火到什么程度呢?

差不多满大街跑的摩托车里,十辆有八辆都是中国牌子,市场占有率高达百分之八十,那场面,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功夫,这大好的江山就丢了,市场份额一下子掉到了百分之一都不到,几乎是退出了市场。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从巅峰到谷底,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咱们的产品不行,还是做生意的方法出了问题?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

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候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刚开始发展,普通老百姓手里的钱还不多。

他们那边的地形,很多都是山区和丘陵,路比较窄,还老下雨,所以摩托车就成了最方便、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家家户户都想有。

当时市场上最牛的是谁呢?

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这些牌子。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日本车质量确实好,结实耐用,性能也稳定,但就是贵,一辆车要卖到两千美金左右。

这对于当时收入不高的东南亚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大开销,买一辆日本摩托车,不光是为了代步,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得全家勒紧裤腰带攒好久的钱才行。

这下机会就来了。

咱们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看到了这个市场空当,带着一个大“法宝”就冲了进去,这个法宝就是咱们最熟悉的——打价格战。

日本车卖两千美金是吧?

我们的车直接腰斩,卖一千,甚至有的牌子为了抢市场,直接把价格干到了五百美金以下。

您想想看,这个诱惑力有多大。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对于那些原本买不起日本车的工人、学生、小商贩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也能轻松拥有一辆摩托车,出行的方便程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于是,大量的东南亚消费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美价廉的中国摩托。

那段时间,中国的摩托车品牌,像力帆、宗申、嘉陵等等,差不多有二十多个牌子,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东南亚市场。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都是中国摩托的身影,日本品牌一下子就被挤到了边上,看着特别风光。

咱们国内的企业看着蹭蹭往上涨的销量,都觉得这片市场已经是自家的“后花园”了,稳稳当当。

然而,热闹的背后,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悄地发酵。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说出来可能有点丢人,问题出在了咱们自己人身上。

当把日本这个共同的竞争对手用价格战打蒙了之后,我们内部的这些中国品牌之间,开始了更残酷的内斗。

你卖五百美金,那我就卖四百八;他卖四百八,那我就卖四百五,甚至不惜亏本也要抢下订单。

这种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让本来就不高的利润变得比纸还薄。

企业要生存,要赚钱,价格上不去,那成本就得往下压。

怎么压成本呢?

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办法,就是在产品质量上动脑筋,偷工减料。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于是,可怕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

消费者们渐渐发现,这些便宜的中国摩托车用着不对劲。

发动机本来能用好几年的,现在可能一两年就出问题;车身上的塑料件,在东南亚那种强烈的阳光下晒不了多久,就变得又脆又裂;油耗也比宣传的要高,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更是接连不断。

很多车,连五年都撑不到就成了一堆废铁,而邻居家那台贵得多的日本车,跑了十年依然没什么大毛病。

口碑就是这么一点点坏掉的。

比产品质量问题更糟糕的,是售后服务。

车坏了,这很正常,但得有地方修,有零件换才行啊。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可当时的状况是,很多中国摩托车的零件根本找不到,专业的维修点也少得可怜。

更过分的是,一些中国厂家看到市场情况不好,干脆直接撤走了,留下一大堆需要维修的摩托车和欲哭无泪的消费者。

你想想,你买了个大件,出了问题厂家直接跑路了,你找谁说理去?

这种“管生不管养”的做法,彻底伤透了当地消费者的心。

“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在东南亚的摩托车市场,就这样被贴上了“便宜没好货”、“质量差”、“不靠谱”的标签。

就在我们自己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日本企业可没闲着。

他们非常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市场,然后推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销售策略——分期付款。

他们没有跟着我们一起降价,因为他们知道,降价就会影响质量,这是砸自己招牌的事。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他们的做法是,告诉消费者:“你不用一次性拿出两千美金,你只要先付一小笔首付,剩下的钱每个月还一点就行。”这个办法一下子就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

东南亚的老百姓心里一盘算:我每个月多花一点钱,就能买到一台质量好、能用十年、开出去还有面子的日本车,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总好过买一台便宜车,三天两头往修理厂跑,没用几年就报废,那不是省钱,是花钱买罪受。

于是,市场的风向标迅速转变。

消费者们纷纷抛弃了中国摩托,重新回到了日本品牌的怀抱。

社交媒体上,人们开始晒自己新买的本田、雅马哈,分享着“终于换回日本车”的喜悦。

就这样,曾经占据八成市场的中国摩托车,在消费者的集体“用脚投票”中,被无情地抛弃了,市场份额跌到了冰点。

中国制造降价求销量,东南亚市场冷,日企趁机崛起-有驾

回过头来看这次惨痛的失败,我们表面上是输给了日本企业,但根子上,其实是输给了我们自己。

我们当时错误地以为,东南亚消费者只在乎价格便宜,却忽略了像摩托车这种每天都要用、还关系到人身安全的大件商品,稳定、耐用、安全才是最根本的需求。

便宜只能带来一时的市场份额,但建立不起长久的品牌信任。

一位越南消费者的话说得特别实在:“我宁愿多花百分之三十的钱,买一台能用十年的车,也不愿意省一半的钱,买一台三年就报废的车。”这句话,把产品价值的本质说得明明白白。

当然,这次失败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

它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当时还沉浸在“低价走天下”模式里的中国制造业。

我们开始深刻反思,开始明白,只靠便宜是走不远的,必须在质量、技术和品牌上下功夫。

这些年,我们能看到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华为、小米手机,还有大疆的无人机等等,这些中国品牌在全世界都很有名,靠的就不是单纯的低价,而是过硬的技术和好的产品体验。

这说明,我们已经从那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只是,想让东南亚的消费者重新信任中国的摩托车,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因为信任一旦失去,再想建立起来,要比当初难上好几倍。

这个教训,对所有做产品、做企业的人来说,都值得永远铭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