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溢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传统豪华品牌试图通过降价促销维持市场份额,但消费者态度的转变和新能源品牌的冲击,已让其溢价根基出现动摇。
一、价格体系崩塌:以价换量难掩品牌价值流失
近期BBA终端价格大幅下探,部分车型折扣力度惊人。例如奔驰C级入门版指导价33.48万元,终端裸车价直接“腰斩”至16.74万元;宝马525Li M运动套装官方指导价43.99万元,分期裸车价低至29.5万元,降幅近15万元。这种“骨折价”虽然短期刺激了销量(如2025年4月奔驰E级销量10400辆),但长期看却削弱了品牌溢价的根基。消费者开始质疑:当“18万买奔驰”成为现实,品牌光环还剩多少?
更值得警惕的是,降价并未换来市场份额的稳定。2024年BBA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宝马同比下滑13.4%,奔驰下降7%,奥迪跌幅达10.9%。2025年一季度,奔驰、宝马在华销量同比分别减少10%和17.2%,奥迪下降7%。而国产新能源品牌如小米SU7、问界M9等,凭借越级性能和智能化体验,正在快速蚕食BBA的市场蛋糕。例如2025年4月,小米SU7以28585辆的销量登顶中大型轿车榜,几乎与BBA三强(奥迪A6L、奔驰E级、宝马5系)的合计销量(31088辆)持平。
二、技术代际鸿沟:传统豪华定义被彻底重构
BBA的品牌溢价本质上建立在燃油车时代的技术壁垒之上,但新能源浪潮正在瓦解这一优势。中国品牌以“技术平权”战略掀起价值革命:激光雷达、空气悬架、四轮转向等曾专属于百万级豪车的配置,如今通过“技术普惠”被下放至30万元级市场。例如问界M9搭载的华为ADS 3.0智驾系统和途灵底盘,行驶质感不输百万级路虎揽胜,但价格仅为后者的1/3;理想L9在40万元价位实现了库里南级的体验。
反观BBA,其电动化转型仍显滞后。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奥迪e-tron系列等产品被诟病为“油改电”,续航、智能化水平均落后于国产竞品。例如宝马iX3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被消费者认为“远不如同价位国产车”,续航表现也较为平庸。2024年,宝马新能源车型仅占其中国销量的15%,奥迪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这种缓慢的转型速度使得BBA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三、消费观念变迁:从车标崇拜到体验至上
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购车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单纯为车标买单,而是更注重性价比、智能化配置和环保性能。抖音上的一项投票显示,当30万元预算面临BBA和小米SU7的选择时,65%的用户选择了小米SU7。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技术代差”的直观认知——BBA的机械素质难以被普通消费者感知,而国产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座舱、高阶智驾等配置却能带来直接的体验提升。
与此同时,BBA的售后服务体系也陷入困境。传统豪车年均保养成本约1.2万元,较同价位国产车高出50%,且4S店普遍捆绑装潢包,落地价隐性成本达3万-5万元。服务效率上,BBA基础保养动辄耗时1-2小时,与问界45分钟超时免单的承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高价低质”的服务体验,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BBA品牌溢价的认可。
四、战略调整与未来挑战:BBA能否重建溢价?
面对困局,BBA正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1. 加速本土化:奔驰推出中国专属长轴距车型,宝马与华为鸿蒙生态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奥迪与华为合作智驾系统。
2. 技术投入:宝马计划2026年量产基于Neue Klasse平台的纯电车型,奔驰将推出基于MMA平台的纯电CLA并搭载L2++级无图智驾。
3. 服务升级:部分经销商尝试引入新能源品牌的服务模式,如上门取送车、透明化维修等。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见效仍需时间检验。短期来看,BBA仍将依赖燃油车基本盘维持市场地位,但长期若无法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实现突破,其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萎缩。行业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能超过70%,若BBA不能加速转型,其市场份额或从目前的30%左右降至20%以下。
结论:品牌溢价尚未消失,但逻辑已彻底改变
尽管BBA的品牌溢价在短期内仍未完全消失(例如商务场景中其仍是身份象征),但支撑溢价的底层逻辑已从“车标崇拜”转向“技术与体验”。未来,BBA能否重建溢价,取决于其能否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实现技术反超,以及能否重新定义豪华服务体验。若继续依赖降价促销,其品牌价值可能加速稀释,最终沦为“普通高端品牌”。在这场电动化与智能化的革命中,BBA的转型速度将决定其能否守住最后的护城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