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2021年大众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了大概330万台,听起来很振奋吧,无论是渠道的库存还是研发投入,都在这个数字中体现出一定的量级。可转眼到2022年,数字略微掉了一些,降到了318万,也就是说少了差不多12万台——这在我眼里,没多少的崩溃,但一定没人喜欢这个下滑。到了2023,竟然又反弹到323万,好像在死灰复燃,,但2024年,哎,又折回来,293万,再次下降——这趟忽上忽下的过山车让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市场在闹情绪和竞争压力在变大的方程式。
我这儿插句话:其实这数字是不是有点虚?毕竟各家统计口径不同,还是得自己打个样本、做个估算。比方说,去年大众在中国的市占率大概在20%左右,总销量按这个比例推,市场就差不多4015万的总销量。假设大众持续稳定的市场份额,销量的波动,不也反映出品牌在刀刃上的更迭嘛?但是,这个估值没太多底气,毕竟市场一年变化这么快。
中间我翻了下笔记,突然想到一个点——这些年,国产品牌拼性价比、新能源车型拼续航大招,大众还能维持稳定销量,难怪说他们抓住了传统家庭用户的心。你有没有留意到,盖世的调研里,家庭用车更关注后排空间、油耗和可靠性,增配虽然重要,但价钱还是硬核刚需。
说到价格,我记得上汽大众刚推出个新款途昂Pro,限时一口价25.99万,听上去挺给力。这车配置真不少:15英寸2K中控屏,搭载8155芯片,支持5G,操作丝滑得像打游戏一样——别小看这个芯片,多数车厂用的还没那么唧唧喳喳。我还特别留意到它内置了DeepSeek双AI引擎,能像个私人大管家一样解答用车疑问,甚至还能同步视频说明书,简直一站式养车服务。华为Hi Car、苹果CarPlay全场景互联,你打算开出去时,声音、画面都能切换得顺畅。
我得提醒一句:这配置是不是有人过度包装了?其实我觉得,别的同价位车型的配置也水涨船高,比如比亚迪秦PLUS,内饰倒也中规中矩,但呢,价格只有21万左右,性价比突出。你说,跑高速的时候,途昂Pro的座椅包裹性和隔音表现到底咋样?我猜,动力还挺硬核的——采用了最新的第五代EA888发动机,配7速湿式双离合,百公里加速只需7.6秒,而油耗嘛,官方标称6.6L/百公里,结合我以往的体验,油耗其实稍微会高一点,靠车况、驾驶惯。
提到驾驶,我还发现,车上的智能辅助功能变得更强大了——高配搭载IQ.Pilot增强系统,可以实现高速NOA,自动变道、记忆泊车,都变得次次顺畅。你肯定知道,配置和售价一样,还是有选择的自由。咋说呢,要说全场景智能,其实也就像手机一样,谁都想多点,但每次选装都得掏钱包—只要多出5000元,IQ.Pilot能帮你做自动泊车、自动变道,感觉像是在安个助手。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车的座椅居然还能全景天幕——这对于家庭出行来说,特别实用。你想,看前面大玻璃,光线直接进去,尤其在城市里堵车,你都盯着天花板打发时间。车上还用哈曼卡顿音响,听个音乐什么的,沉浸感拉满。
不过我在想,这个车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有点偏标配?比如说,性价比上,"揽境450"其实比它的配置还要超值。我不是否认途昂Pro的旗舰智慧配备,但价格一降到25.99万起,连带的空间、舒适性提升,也不一定就是天花板。车厂为什么还要大力度推这个,一方面,肯定是想抢占家庭SUV下一波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智能化在这个价位还是个吸睛点。
说到这,突然想到:这些牌子究竟为什么要这么费心? 有人说,车越来越像手机了,但我觉得,除技术升级外,更重要的是用得顺手的体验。你可知道,现在家庭买车,最在意的不是酷炫配置,而是安全和效率兼顾——这也是为什么搞出这些智能辅助,反正就是要多套路点,吸引不懂车的新手爸妈。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像这种全能家用车还能持续几年的热度?我猜,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会逐步变得更复杂——复杂到你开个普通的家用车,都得会点黑科技。
说到未来,我还在琢磨:智能化是不是个虚标,或者说,这背后其实有成长的烦恼。毕竟,硬件配备再好,用料再足,如果体验不好,还是会被吐槽。毕竟,有次朋友换车,他觉得豪华品牌硬件不错,体验差点意思,这让我想,钱多就一定能理直气壮?未必。
留个问题:你觉得,家庭SUV的智能化还能走多远?会不会,未来开到一家智能养车站,都成了标配——甚至比动力还重要?这,或许是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这段后续,还得看市场怎么折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