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5年10月30日,星期四,下午五点半。
北京的天已经黑透,街边的4S店陆续亮起灯,销售顾问小李刚送走今天最后一组客户。
他叹了口气:“国庆假期回来,人是多了,但真下单的没几个。”
这句朴素的感叹,其实精准地概括了整个10月车市的主旋律:
热闹归热闹,成交却冷清。
根据乘联分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25年10月1日至26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为161.3万辆,同比去年下降7%。
乍一看,这数字似乎印证了“金九银十”正在褪色。
但如果你只盯着这个负增长,就错过了真正的大趋势:
在这161.3万辆中,有90.1万辆是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5.9%。
也就是说,每卖出10台车,超过5台是新能源。
而更进一步的预测显示,整个10月新能源零售量可能达到132万辆,渗透率有望突破60%,这是历史性的新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整体车市在降温,新能源却还在加速?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
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用大白话聊聊这个看似矛盾、实则清晰的市场真相。
先说整体车市为啥“冷”。
10月本该是汽车销售的黄金月份。
一方面,9月“金九”刚过,车企冲完季度销量,库存压力缓解;
另一方面,10月有国庆长假,很多人会趁假期看车、订车。
再加上年底购置税优惠可能退坡,按理说消费者应该抓紧时间“上车”。
但现实是,10月前26天零售同比下滑7%,环比也降了4%。
原因其实不复杂。
首先是假期节奏打乱了销售节奏。
今年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8天长假让很多人选择出游而非逛4S店。
数据显示,10月第一周日均零售只有4.4万辆,同比暴跌18%。
虽然第二周反弹到8.5万辆,但随后又一路回落。
这种“高开低走”的走势,说明假期带来的不是集中消费,而是消费延迟。
其次,政策红利正在边际减弱。
202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推动“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带动了9月车市超预期增长,9月零售高达224.4万辆。
但到了10月,这股政策推力开始放缓。
不少地方补贴资金紧张,申领门槛提高,甚至北京、西藏以外的省份都调整了细则。
消费者一看,“补贴没那么香了”,自然就观望起来。
再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虽然2025年前三季度GDP保持稳健增长,但居民消费信心仍在恢复中。
买车是大件支出,很多人更愿意捂紧钱包,等年底促销或政策明朗后再出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乘联分会预测,10月全月零售约220万辆,比9月还少4万多辆:“银十”确实没银起来。
但有意思的是,在整体车市降温的同时,新能源却稳如泰山,甚至逆势上扬。
10月1-26日,新能源零售90.1万辆,同比持平(注意,是“持平”,不是下降),而传统燃油车则明显下滑。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批发量达到103.4万辆,同比增长4%。这意味着厂家还在积极生产、铺货,对后市有信心。
为什么新能源能扛住压力?
答案藏在三个字里:真需求。
过去几年,很多人买新能源车是因为补贴、因为牌照、因为“跟风”。
但到了2025年,这些外部因素正在退潮,而产品本身的竞争力成了决定性因素。
今天的新能源车,续航普遍突破600公里,800V高压快充10分钟能充200公里,智能化体验远超同价位燃油车。
更重要的是,使用成本低,电费比油费便宜一大截,保养也简单。
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不再是“尝鲜”,而是“划算”。
此外,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达524.5万个,桩车比接近1:1.8。
也就是说,每新增1.8台新能源车,就有一根新桩跟上。在一二线城市,找充电桩已经和找加油站一样方便。
三四线城市也在快速跟进。
这种“用着不焦虑”的体验,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迈出第一步。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出口拉动。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国内零售数据,但中国车企的海外表现正在反哺国内市场。
2025年三季度以来,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向好,尤其是新能源车在欧洲、东南亚、中东市场大受欢迎。
像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不仅卖车,还建服务体系、搞本地化运营。
这种“走出去”的成功,反过来增强了国内消费者的信心:“连老外都抢着买,说明咱的产品确实行”。
更微妙的是,燃油车和新能源的“攻守之势”已经彻底逆转。
2024年7月,新能源月度渗透率首次突破50%;2025年9月,达到57.8%;
10月预计冲上60%。
这意味着,燃油车不再是市场主流,而是“少数派”。
这种结构性变化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燃油车促销越来越狠,但效果有限;
二是新能源车企开始从“抢市场”转向“拼利润”,价格战有所缓和。
比如,10月节后,不少新能源品牌小幅回收了终端折扣,不再像9月那样“血拼”。
这说明市场供需正在趋于平衡,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买单,厂家也不再一味靠低价换销量。
这种良性循环,恰恰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比如,部分地方补贴退坡过快,可能影响短期销量;
再比如,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芯片供应紧张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还有,随着渗透率逼近60%,新能源增速必然会放缓,接下来比拼的是精细化运营、用户服务和品牌忠诚度。
但总体来看,方向已经非常清晰:
新能源不是“会不会赢”的问题,而是“赢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回到开头那个销售顾问小李。
他所在的店,10月卖出去的车里,七成是新能源。
他说:“以前客户总问‘电车靠谱吗’,现在问的是‘哪款续航更长、智驾更好用’。”
这种提问方式的变化,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问题。
最后,我们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2025年全年,乘用车累计零售已达1862.1万辆,同比增长8%;
新能源累计零售977.1万辆,同比增长22%。
照这个趋势,全年新能源零售有望突破1300万辆,渗透率将站稳55%以上。
而随着年底购置税优惠政策到期,11月、12月大概率还会有一波“抢装潮”。
所以,别被10月那7%的同比下降吓到。车市没有崩盘,只是在换挡。
就像一辆从燃油引擎切换到电动驱动的车,短暂的顿挫之后,将迎来更平稳、更高效、更安静的旅程。
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坐在车上。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