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宝马联手搞氢能?给你扒扒这事儿靠不靠谱
说实话,昨晚看到丰田和宝马要联手搞氢燃料电池的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这两家巨头又在下什么棋?
作为一个开了12年车,试驾过上百台车的老司机,这些年我也算是见证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早的普锐斯混动,到现在满街跑的Model 3,再到如今的氢燃料电池车,说不定哪天咱们真能开上“喝水”的车。
话说回来,氢燃料电池到底是个啥?
不吹不黑地说,氢燃料电池的原理其实挺简单的。就是氢气和氧气在电池里发生反应,产生电能驱动电机,唯一的“排放物”就是水蒸气。听起来很环保对吧?而且加氢只需要3-5分钟,续航能到500公里以上,这个数据确实挺诱人的。
但是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年我也试驾过几台氢燃料电池车,包括丰田的Mirai和现代的NEXO。说句良心话,开起来感觉还不错,静音性比纯电车还好,动力响应也很线性。但是你说巧不巧,每次试驾完最大的问题就是——去哪儿加氢?
真的是没谁了,现在全国的加氢站还没有一个城市的加油站多。我在北京这边,想找个加氢站比找厕所还难。你说这车开起来再好,加不上“油”也是白搭啊。
这次合作有啥不一样?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了:为啥丰田和宝马要在这个时候联手?
从技术角度来说,丰田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确实是老大哥,Mirai都已经是第二代了。而宝马虽然在纯电动车方面起步比较晚,但在工程制造和系统集成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次他们搞的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据说体积比之前缩小了25%,功率密度还更高。说人话就是:以前后备箱得放个大箱子装电池系统,现在能空出来放娃娃的安全座椅了。作为奶爸的角度来说,这点改进还是挺实用的。
但是吧,我觉得这次合作背后的逻辑更有意思。宝马明显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固态电池技术翻车,或者电网真扛不住这么多电动车充电,他们还能掏出氢能这张牌。
奶爸视角:氢燃料电池车实用吗?
带着老婆孩子出门,我考虑的东西可多了。续航、补能、安全性、空间,哪一样都不能马虎。
从续航角度看,氢燃料电池车确实有优势。500公里的续航,基本能覆盖大部分家庭的长途需求。而且加氢快,不像电动车得在服务区等个把小时。
但这就有点过分了——加氢站的普及程度。我算过一笔账,现在全国的加氢站总共才300多个,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示范区。你说我带着家人出个远门,万一半路氢气不够了,那不是干瞪眼吗?
安全性方面,氢气确实是易燃易爆的,但厂家也不是吃素的。现代的氢气罐设计标准很高,碰撞测试什么的都能过。说好听点是技术成熟,说难听点就是成本也上去了。
结果没想到,中国市场才是关键
这个必须得说说。虽然宝马是德国品牌,但他们明显把宝押在了中国市场上。
为啥这么说?你看宝马和长城搞了光束汽车,又增持华晨宝马到75%控股。而中国现在一年新建的加氢站比欧洲十年都多,氢能重卡已经在港口跑运输了。
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上确实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了。
宝马这波操作明显是想复制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模式:欧洲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市场。厂家也是够拼的,为了抢占先机什么都敢试。
话说回来,普通人该怎么看这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短期内别指望,长期来看有戏。
2028年宝马说要量产氢燃料电池车,但作为消费者,咱们还是要理性一点。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成本控制也需要时间。
作为一个开了这些年车的人,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现在正好要买车,还是优先考虑成熟的技术路线。纯电动车虽然也有各种问题,但至少充电桩比加氢站多多了。
但氢燃料电池技术本身是好的,环保、续航、补能速度都有优势。就看基础设施能不能跟上,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这波操作我是没看懂宝马的急迫性,但不管怎么说,多一种技术路线总是好事儿。万一哪天氢燃料电池真的普及了,咱们消费者也多了个选择不是?
说句良心话,技术进步总是好的,但咱老百姓买车还是要从实用性出发。花钱要花在刀刃上,别被各种概念忽悠了。
大家觉得呢?你们会考虑买氢燃料电池车吗?欢迎车友们留言聊聊自己的看法。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可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