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名以定位,定位以成事。”
近来,小米SU7颇受瞩目,茶余饭后皆议论纷纷,有人炫耀订购单,有人抱怨交付迟缓。这厢未了,又生枝节——“智驾”二字,悄然嬗变为“辅助驾驶”。此番更易,看似细微,实则令人玩味,莫非其中另有乾坤?
事情梗概是这样的,甫过五一,便有眼尖之士觉察,小米SU7的订购页面上,原先冠以“小米智驾 Pro”与“小米智驾 Max”之名的,现已分别易帜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与“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试问,区区更名,能掀起多大波澜?
影响实则不容小觑!试想,“智驾”,听之何其高蹈,何其玄奥,仿若座驾已具腾云驾雾之能,解放双手指日可期。“辅助驾驶”呢?闻之则平实许多,究其根本,仍需仰仗驾驶者,其作用仅在于襄助。
个中缘由何在?有人揣测,此乃小米“求真务实”之举。盖因现今所谓的“智能驾驶”,严谨而言,尚归属于L2抑或L3级别的辅助驾驶。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尚有鸿沟待跨越。
此言不谬,颇具道理。近年来,关于“智能驾驶”折戟沉沙的轶闻屡见不鲜。不久前,某品牌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竟将车主引至逆行车道,险些酿成惨剧。另有甚者,竟将路侧的锥桶误判为行人,骤然制动,惊得车主魂飞魄散。
此类事故,归根结底,皆因我们对“智能驾驶”的期许过高。厂商为求销量,不惜将自家技术夸耀得天花乱坠,消费者耳濡目染,亦觉购入此车便可高枕无忧。孰料?一经上路,方知事与愿违。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数年前共享单车初兴之时,五彩缤纷的单车如过江之鲫,人皆以为出行便捷诸多。结果呢?乱停乱放,侵占人行道,甚或有人将单车弃置于河中,国民素质问题暴露无遗。
小米此番更名,或许意在为“智驾”降温,使大众对该项技术抱持更为清醒的认知。盖因技术再臻于化境,亦不过是工具,终究需为人所用。若过度夸饰,反倒适得其反。
然则,亦有人忧虑,此举是否会影响小米SU7的销量?须知,诸多消费者购入电动车,皆冲着“智能驾驶”而来。如今更名为“辅助驾驶”,是否会令人觉得此车乏善可陈?
窃以为,此顾虑大可不必。真正精通汽车者,皆知“辅助驾驶”的意义所在。其能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此皆为实实在在的裨益。况且,小米SU7本身的产品力亦不俗,外形俊朗,内饰考究,性能亦足够强劲,此皆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
尤为重要的是,小米此番更名,亦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我们搞技术革新,不能一味追求噱头,更要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与其吹嘘“智能驾驶”,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辅助驾驶”,让技术真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归根结底,汽车的本质仍是交通工具,安全才是重中之重。智能技术是锦上添花,但不能舍本逐末。我们期盼看到更多像小米这样,能够正视自身技术水平,坦诚面对消费者的企业。唯有如此,方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方能使“智能驾驶”行稳致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