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约车司机手握每年1.4万元的保费报价单,而保险公司却诉苦承保即亏损。这场围绕网约车保险的博弈,正制约着拥有超过5亿用户的庞大出行市场。
安徽合肥的何师傅是一名网约车司机,他的新能源汽车保费从去年的8500元飙升至今年的1.4万元左右,且必须购买全险。当他尝试询问其他保险公司时,却以"高风险车辆"为由被拒保。
这并非个例。江苏南京的孙师傅2024年保费为6500元,一次2500元的理赔后,2025年保费直接涨了三成,达到8500元。甚至未出险的北京赵师傅,保费也从8500元涨到9800元,涨幅超过15%。
01 市场困境:保费飞涨,投保无门
网约车保险市场正陷入双重困境。一边是司机面临保费连年上涨,远高于收入增幅;另一边是保险公司承保即亏损,不得不提高门槛甚至拒保。
陕西某公司管理人员透露,保险公司对部分车型限制投保,有的保费报价高达每年2.5万元,他们公司旗下20多辆车因保险报价过高,被迫停运。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地区的头部险企对网约车业务接保意愿不高,设置苛刻条件。华东某市的一家险企每天只能办理5台车,且需柜台验车、法人到场。多地保险公司仅承接续保业务,不承接新车投保。
02 数据背后:高出险率与高维修成本
保险价格应与风险匹配,高出险率和赔付率是网约车特别是新能源网约车保费较高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在107%左右。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有137个。
维修成本高是高赔付率的主要原因。一些新能源车型采用集成化设计,"撞伤一点,维修一片"。同样尾灯左侧受损,燃油车更换单个尾灯仅需几百元,而部分新能源汽车采用一体化长车灯,损坏却要整灯更换,费用达数千元。
03 深层矛盾:静态定价与动态风险的不匹配
现行网约车保险定价方式仅依据车辆年限、品牌等静态指标,未纳入急刹车频率、夜间行驶时长、违章频次等动态数据。
这种定价方式无法匹配网约车"动态运营+高频使用"的风险特征。保险公司为规避风险,只能提高保费,设置较高投保门槛。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体化程度较高,智能设备和配件局部损坏可能需要成套维修更换。同时,目前新能源汽车大量采用原厂配件,维修和零部件供给渠道相对有限,进一步推高了维修费用。
04 违规乱象:非营运险与统筹保险的风险
投保难、保费贵,导致一些网约车司机冒险投保非营运险。一些人以个人车辆开通网约车服务,投保时悄悄以私家车名义购买费用较低的非营运车辆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平台的网约车超过两成投保非营运险,事故拒赔率近九成,形成"低保费—高拒赔—司机权益受损"的恶性循环。
还有所谓"统筹保险"以正规保险费用六成的价格揽客。但这种"统筹保险"没有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审批,也没有相应监管,导致理赔难。
05 政策破局:多维施策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面对困境,2025年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这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
次日,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的"车险好投保"平台正式上线,新能源汽车车主可在平台上直接与保险公司签单,减少了中间环节。前文提到的何师傅今年就通过该平台购买了满意的保险产品。
06 创新方案:从动态定价到风险减量服务
专家建议,加强基于网约车司机驾驶行为风险定价研究。采集网约车急加速、夜间行驶等数据,建立"基础保费+浮动系数"模型。
可以探索动态定价改革,将急加速次数、夜间行驶占比、高峰时段接单量等指标纳入定价要素。建立从车、路况、司机、驾驶行为等多维度的定价机制。
还有建议强化第三方风险减量服务,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开展"培训—监测—理赔"闭环服务,将风险减量服务纳入行业标准,对达标企业给予保费补贴。
07 未来展望:数据共享与行业协同
打通金融监管、交通管理、平台数据壁垒,建立全国网约车风险评估平台,实现从车、人、路况的多维度定价。
上海市已开展试点,通过共享维修记录、保险理赔、驾驶行为等12类数据,使保费定价精准率大幅提升。
支持车企与平台共建自保公司也是可行路径。有的车企试点"车企—平台—保险"三方共保,将电池维修成本纳入风险池,2024年试点车辆保费下降18%,理赔周期缩短至3天。
网约车保险困境本质是风险管理与定价机制的失衡。随着政策引导到位、技术手段创新及行业协同深化,这一困境有望逐步缓解。
未来网约车保险将更加精准化、差异化,基于实际风险进行定价,既不让司机承担过高成本,也不让保险公司背负巨额亏损。
关注@井底蛙看世界,带你洞察经济社会热点背后的逻辑与真相。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央广网等综合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