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米Su7玩漂移,特别过瘾,200公里瞬间刹停,堪比公路坦克,车主尽享驾驶乐趣,无需担心安全隐患
说实话,搞汽车我也不是专业出身,但偏偏喜欢玩点刺激的。最近试了下小米Su7,那叫一个猛。刚开始还以为是宣传噱头,结果一试,真是眼前一亮。
你知道的,现在很多品牌都在追求看着帅,但实际操控差少少。这个Su7,跟我以前开过的车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那块悬挂调校。别的车可能在弯角的时候,会有点打滑,但它,好像有一层无形的保护膜,自己拉着我玩漂移也好,不让扭伤。
玩漂移这玩意儿,说实话挺刺激的。一开始我还担心技术不过关,结果发现它的转向反应非常灵敏。记得那天,我找了个空旷的停车场,轻轻打方向,转速没到20码,车尾就唰地一甩。刚开始还挺紧张,后来逐渐适应了节奏,每次甩尾都觉得自己像个老司机,那种自信啊,咖啡都要喷出来。
这种玩法一定要在封闭场地进行,别像某些人那样在大马路上试车。我还特意问过修理工,这车能不能拉着玩漂移?他盯着我笑:你骑个电动车都比这个安全。哈哈,他说得也没错。
说到安全,200公里/小时的刹停演示让我直冒冷汗。雷总那场演示,我估摸着,可能只有两三秒就停下了吧?你知道吗,我用粗心的心算估算,刹车距离差不多在40到60米之间。要是在市区,基本刹不住。这个性能,绝对是公路坦克的等级。
我刚才翻了一下笔记,那块关键的高刚度扭转刚度,居然高达51000,实际上等于在抗扭的基础上,把车身变成了一个液压钢铁拼装体。我想,假如不是在封闭场地,这个扭转刚度带来的震感,绝对会吓你一跳。有这个硬度,遇到坑洼或者地形变化,车子稳定性更强。
整车的悬挂调校,算是我这次最满意的地方。车身实际感受到的弹性,跟平时开的小车不一样,纪律性强,路线像画出来的轨迹一样精准。那次我和朋友开了一段山路,他说:这车,像弓弦一样拉线。我笑了:其实我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顺得挺舒服。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买辆车其实不要只看外表或者价格,要看看操控心理。比如同价位的车,都差不多的配置,但这款Su7,能带给我这种自己在速度线索上玩耍的感觉,真不多见。
我也得认了,这玩点漂移、圈速,还是得手到擒来。要不然,要像我一样一直玩,难免车感会变差。调校和研发团队,可能花了不少心思在引导用户体验这个环节,比如回复车尾的灵敏度,探索极限。
有一件事我其实蛮好奇的:为什么这款车能做到如此高的刚度?我猜,内部结构可能用的是铝合金+钢材组合,但没细想过,毕竟,材料的成本和复杂度都在那儿。没错,运动性能越好,成本可能越高,但这也是为什么同价位的竞争中,能拔得头筹的原因。
这也让我反过头想:很多高性能车型,在供应链上,是不是花了大量的工夫控制材料调配?就像我在市场上买水果,只能选择能保证成熟度的供应商,汽车制造商也是如此,不然不可能有高级别的刚度。
昨晚我还跟朋友聊起这个车,他说:你这么玩,安全不担心?我笑:安全当然重要,但关键是不限速的环境,你知道的,驾驶都像是在玩极限。他摇摇头:也行,但太危险。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车能把刹停时间控制在那么短,和它的电子制动系统、传感器反应速度差不了多少。假如真要在城市乱闯,我想还是乖乖开着,不要游泳练。
我觉得,驾驶的乐趣除了漂移、速度,还有在极限状态下感受到的那份自己在控制,真是个心理暗示。特别是我,有次在改装自家的时侯,特别想把底盘调得更激烈点。
就算搞到觉得这车的底盘调校还算理性——不用太硬也不用太软,一切在我能控制范围内。讲到大折弯,车的横向G值能达到多少?我猜可能在0.8左右,估计有人会说这个数字不准,但百公里跑完折返,真觉得我在操控一台硬汉。
讲点细节:前几天,我带朋友出去兜风,顺便看了下车内标识,发现全系配备的主动刹车反应时间比之前快12%,我心里暗笑:靠,这科技进步真快。他问我:这车主还会不会想装个导航,老板?我心里想着,这车要是个智能导游就更完美了。哈哈。
(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有时间再琢磨)
我始终觉得,现在的汽车工程,真的变得像拼图一样。每块拼板的设计和供应链,都得考虑到极限。想象一下,买车如果能像买手机一样,每年都能升级硬件,可能就不用那么烦换车的事览啦。
回过头来看,小米Su7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觉,还是那个飘字。漂移、刹车,凡此种种,都让人觉得自己像个玩具车司令。可惜,这份乐趣还真不能在大街上狂飙。
你们有没有试过在长途里,打开车内音响,感觉自己像在玩赛车游戏?我那天开了个长途,特意把手机连到车载蓝牙,听着点车载DJ。那感觉,是真实还是幻想?我也想不太明白。
买这个车,就是为了体验那种自由、控制、刺激的感觉。可能现实里很多事情都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每次按下油门时,那份心跳,是真的。
还得提醒一句:安全最重要,漂移归漂移,别把自己搞成出圈的人。否则乐趣就变成危险。
最后问题,大家觉得,像这样的车,未来会不会成为标配——既能日常跑,也能在封闭场地玩漂移?还是说,最终还是会走向专业的比赛场?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