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蔚来汽车于合肥落地,这一笔70亿元的投资,三年内创造了5倍的收益,引发全国各城市竞相模仿“合肥模式”。但少有人知道,在这段足以载入产业史册的故事之前,武汉与蔚来曾擦肩而过。2017年,武汉也曾与蔚来有过紧密接触,甚至已经接近达成协议,但最终未能如愿。如今,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全球,“车谷”武汉却从全国汽车制造业排名的第五滑落到第十。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转变?武汉当真是新能源发展中的悲情角色,还是一场产业革新中犹未觉醒的潜力股?
蔚来汽车与合肥的牵手,这无疑是一场让武汉人“拍大腿”的事件。要知道,在燃油车生产鼎盛时期,东风本田在武汉经开区是一车难求,消费者甚至要加价才能提到车。而就在那个时候,武汉却错过了蔚来的落户。彼时处于初创阶段的蔚来,最需要的是政府积极的支持与灵活的投资环境,而武汉的“车谷”在燃油车的风光之中,似乎未能完全看清新能源的潜力,或者说,不够“敢赌”。
而反观合肥,它不仅一跃接住了蔚来,还大胆押注于后来成为新能源巨头的企业。通过国资平台转型成GP(基金管理人),真正实现了“资本招商”的战略。从这往后,合肥成了协会中的模范,而武汉,渐渐被新能源产业浪潮冲击向后浪。
武汉的落后究竟是偶然现象还是深层问题?这其中真的只有一单蔚来的错失吗?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良好发展开端助力过渡经济,但迅速掉队的原因却值得深究。武汉本身有不容小觑的汽车工业基础。自2000年代,武汉凭借东风本田、神龙汽车这样的整车厂,以及东风雷诺等知名品牌,稳坐全国汽车制造业的前五席。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拥有多家你的农用车配件商,曾以“市场为王”的策略降低成本、壮大销量。表面上武汉和合肥的发力点并无本质差异,但是落后的原因,可能深深植根于体制与模式的问题。
东西湖村一位老居民回忆道,以前村里几家工厂经济效益可谓琼楼之景。如今,旁边出现了小鹏汽车、有百度萝卜这样的高科技项目,但旁边几家依然大卡车重复进出,仍旧是传统技术为主。
而合肥则从头发力新能源产业集群化,比如率先建立重点调换批地换模式等合作中立创新平台,上游生产链重塑效能。双方的工业政策是否主动性上更“牢记时间对冲资源配置窗口”上意识偏差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