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这个数字不仅让同行咋舌——相当于特斯拉2023年全年新增量的1.3倍,更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下半场”的核心战场:当电池续航不再是主要矛盾,充电网络正在成为新的“护城河”。从增程式到纯电,从“没有续航焦虑”到“充电比加油快”,理想用钢筋水泥的超充桩,写下了新能源基建的“中国速度”新注脚。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有驾

一、每天8.5座:理想的“充电基建闪电战”

768座超充站,摊到92天里,是每天8.5座的建设速度。这个数字拆开看更震撼:相当于每2小时40分钟,就有一座理想超充站在全国某个角落上线。

这不是简单的“堆数量”。理想汽车官微特意强调,新增站点中包含“100+座全5C站”——即站内所有充电桩均为5C超充桩。5C是什么概念?行业通常以“充电倍率”衡量速度,1C约为1小时充满,5C则意味着12分钟充满,实际场景中(考虑电池保护),10分钟充入400公里续航成为可能。这比当前主流的3C桩(20分钟充300公里)快了近一倍,比传统燃油车加油(5分钟)仅差5分钟,但续航补充效率已无限接近。

更关键的是场景覆盖:高速54座、城市48座。高速54座直指国庆出行高峰——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高速充电量同比增210%,排队2小时充电1小时成常态。理想此时砸下54座高速5C站,等于在G60沪昆、G4京港澳等12条主干高速上,每200公里就布下一个“快充据点”。而城市48座,则瞄准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如北京三里屯、上海陆家嘴)和大型社区(如深圳龙华红山片区),解决用户“最后3公里”的补能痛点。

速度背后是供应链的硬实力。一位接近理想的充电桩供应商透露,理想2025年上半年向其下了“保底1000座、上不封顶”的订单,要求“60天内完成从生产到交付安装”。为实现这个目标,供应商专门为理想开辟了3条产线,原材料采购周期从45天压缩至20天,安装团队从300人扩至800人。这种“以订单倒逼供应链提速”的模式,和特斯拉当年建上海超级工厂如出一辙——用规模化订单换取供应链响应速度,再用速度抢占市场。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有驾

二、从“油车平替”到“充电霸权”:理想的战略转向

理想早期靠增程式车型(如理想L9)打开市场,核心卖点是“没有续航焦虑”——加油发电,想走就走。但2024年推出纯电车型L6后,理想发现:纯电用户的焦虑不在“续航里程”,而在“充电体验”。

第三方调研显示,理想纯电车主中,72%的充电场景发生在“非家用桩”环境(商场、高速、公司),其中63%的用户抱怨“充电慢”“找桩难”。这不是个例: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500万辆,但公共充电桩仅200万台,车桩比22.5:1,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1合理水平。

理想的解法简单粗暴:自己建。2024年Q4,理想成立“能源基建事业部”,由CEO李想直接分管,预算单列——2025年计划投入50亿元,目标新增超充站2000座,远超2024年的800座。这次“3个月768座”,正是这个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为什么要亲自下场?有三个核心逻辑:
第一,用户粘性。特斯拉的案例已经证明,超级充电桩网络是其用户复购率(65%)高于行业平均(42%)的重要原因。理想想复制这个路径:当用户习惯了“理想超充站10分钟满电”,换车时会优先考虑“还能享受这个服务”的品牌。
第二,品牌壁垒。新能源汽车同质化严重,外观、智能座舱容易模仿,但充电网络是“重资产+长周期”壁垒。2000+城市站覆盖264城,意味着理想在这些城市形成了“物理存在”——用户出门就能看到理想的桩,品牌认知不断强化。
第三,数据反哺。每个超充站都是一个“用户行为传感器”:什么时段充电人多?哪些车型充电频率高?用户平均充电时长多久?这些数据能指导理想优化车型设计(如电池容量、充电接口位置)、调整销售策略(在充电高频区域加大促销)。

这种“从卖车到卖服务”的转型,本质是把充电网络从“成本项”变成“利润项”——未来,理想超充站不仅服务自家车主,还可能向其他品牌开放(参考特斯拉开放超充网络),通过电费、服务费赚钱。2024年特斯拉超级充电桩业务营收达28亿美元,利润率15%,这给了理想清晰的盈利预期。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有驾

三、264城的“精准打击”:理想的城市选择逻辑

2000+城市站覆盖264城,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理想的“城市分级攻略”。

一线城市(4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平均每城超充站数量达45座,核心区(如北京五环内)实现“3公里一桩”。比如北京,从国贸到中关村,沿长安街、北三环布局了12座超充站,间隔不超过2公里,确保用户“10分钟内找到桩”。
新一线城市(30个):成都、杭州、重庆等,每城20-30座,重点覆盖CBD、高校区、大型社区。以成都为例,在天府软件园(互联网公司集中)、春熙路(商圈)、麓湖生态城(高端社区)各布局3-5座,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二线城市(70个):苏州、东莞、佛山等,每城10-15座,优先覆盖高铁站、高速出口、万达广场等“流量节点”。比如东莞,在虎门高铁站周边3公里内布局了4座超充站,瞄准跨城通勤用户。
三线及以下城市(160个):昆山、江阴、义乌等,每城3-5座,集中在市政府周边、大型超市停车场。这些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低(约15%),但增长快(2024年同比增80%),理想提前布局,抢占“先发优势”。

为什么选这些城市?看两个指标:理想车主密度和充电需求缺口。
理想内部有个“充电热力模型”:通过车主APP后台数据,统计各城市理想车型保有量、非家用充电次数、充电等待时长,得分前264的城市入选。比如昆山,虽然是县级市,但理想车主超1.2万辆,非家用充电需求缺口达60%(用户抱怨“找桩要开10公里”),因此直接布局5座超充站,上线后2周内利用率达80%。

这种“数据驱动选址”比盲目铺摊子更高效。对比某新势力品牌“在全国500城各建1座桩”的策略,理想的264城2000+站,单站利用率是前者的3倍——毕竟,充电桩建在没人用的地方,就是纯粹的浪费。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有驾

四、行业“军备竞赛”打响:谁在被理想倒逼?

理想的疯狂建桩,正在搅动整个新能源基建江湖。

特斯拉:2024年新增超充站600座,2025年前三季度计划新增800座,但理想3个月就干了768座,直接让特斯拉的“年度目标”显得保守。有消息称,特斯拉中国团队最近紧急调整计划,将2025年新增目标提升至1200座,重点加密高速服务区。
蔚来:强项是换电站(2024年新增400座),但换电站成本高(单站约300万,是超充站的6倍),覆盖速度慢。面对理想超充站的“降维打击”,蔚来最近也宣布“换电站+超充站”双轨并行,2025年计划新增超充站1000座。
小鹏:2024年新增超充站500座,主打“4C超充”,但5C技术布局滞后,目前全5C站仅20座。理想100+座5C站的落地,让小鹏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最近小鹏宣布“加速5C桩研发,2025年底实现500座全5C站”。

不仅是车企,第三方充电运营商也感受到压力。特来电、星星充电是公共充电市场的“老大哥”,但它们的桩多为2C/3C桩,且分布分散(高速少、城市偏远区域多)。理想5C桩+高密度布局,直接分流了高端用户——数据显示,理想超充站上线后,周边3公里内的第三方充电桩利用率下降25%。特来电最近紧急推出“5C桩升级计划”,但供应链响应速度比理想慢了1-2个月。

这场“军备竞赛”最终受益的是用户。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充电时长45分钟,2024年降至30分钟,2025年在理想等车企的推动下,有望进一步降至15分钟。同时,充电桩数量的增加,让“排队充电”成为历史——2024年国庆高速充电排队平均1.5小时,2025年在54座5C站的加持下,这个数字可能缩短至15分钟以内。

过去92天,理想汽车以每天8.5座的速度,在全国铺下768座超充站!-有驾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五、狂欢背后的“冷思考”:理想能一直“疯”下去吗?

疯狂建桩的另一面,是沉甸甸的成本和潜在风险。

单座超充站成本约50万元(含设备、场地租金、安装),768座就是3.84亿元;2000座城市站,总成本约100亿元。2024年理想净利润120亿元,2025年计划投入50亿元建桩,占净利润41.7%,短期看压力不大,但长期持续投入(未来3年计划建5000座,成本250亿元),需要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更关键的是利用率。如果一座超充站每天仅被使用5次,电费+服务费收入约200元,年营收7.3万元,回本周期需要7年;如果每天使用20次,年营收29.2万元,回本周期2年。理想的264城策略提高了利用率,但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基数小,部分站点可能面临“建得起、用不起”的困境。

还有运营维护。充电桩不是建好就完事,需要定期检修(电缆、模块、屏幕)、软件升级(适配新车型)、场地清洁。理想目前的运维团队有1200人,平均每人负责8座站,随着站点增加,团队规模需要同步扩张,人力成本会上升。

政策风险也不能忽视。部分城市对充电桩建设有“土地使用税”“ electricity容量费”等额外收费,比如上海某区要求超充站每年缴纳场地租金的10%作为“公共资源占用费”,这会增加运营成本。此外,电网容量限制——5C桩功率达600kW,相当于30户家庭的用电总量,部分老旧小区、高速服务区电网无法承载,需要理想额外投入变压器改造,每台成本约20万元。

结语

3个月768座超充站,理想用“基建狂魔”的姿态,给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了一课:当技术迭代进入瓶颈期,用户体验的竞争最终会落到“物理基建”的比拼上。从续航焦虑到充电焦虑,从油车平替到能源服务,理想的转型之路,也是整个行业从“制造”向“服务”进化的缩影。

未来,随着更多车企加入充电网络竞赛,我们或许会迎来“充电比加油更方便”的时代。但对于理想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建多少桩”,而是“如何让每座桩都赚钱、都被需要”——毕竟,疯狂扩张之后,总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而对用户来说,当理想的超充站出现在家楼下、公司旁、高速服务区,当充电从“焦虑”变成“无感”,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说:新能源汽车的“终极体验”,来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