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一个新闻,说俄罗斯的GAZ,就是那个当年造“伏尔加”的厂子,准备整一个新活儿,把红旗H5给换个标,当成“伏尔加2.0”来卖。
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太阳穴都跟着突突了两下。这不是造车,这是在搞一种很新的行为艺术,一种跨越时空的招魂仪式。他们不是在复活一个品牌,他们是在试图复活一个已经死透了的时代,一个属于大院、属于官僚、属于身份鄙视链的黄金时代。
红旗H5,这车本身就是个矛盾的压缩毛巾。你看它的脸,一个能把三体人吓到当场进行维度打击的巨大中网,方方正正的车身,近五米的气场,简直就是把“权力”两个字刻在了脸上。这设计语言非常直白,直白到粗暴:我不是来让你开得爽的,我是来让你前面的人自动让路的。它的核心价值不是机械素质,而是一种移动的“金钟罩铁布衫”,一种无声的身份宣告。开这车上路,你甚至都不用按喇叭,因为它的前脸就是个喇叭,24小时循环播放“领导来了,闲人回避”。
这套逻辑,在那个伏尔加就是硬通货的年代,是绝对的真理。谁是科学家,谁是厂长,谁是“倒爷”,一辆伏尔加就能给你分得明明白白。车不是交通工具,是阶级的可视化插件。
但坏就坏在,红旗H5它只学到了皮相,没学到道骨。或者说,它把皮相做到了200%,内里却直接摊牌了,不装了。
你拉开车门,一种奇妙的割裂感扑面而来。外面是劳斯莱斯看了都想递根烟的霸气前脸,里面是一块恨不得把中控台全干掉的竖置大平板。典中典,实在是典中典。这块大屏就跟所有妄图用“科技感”来掩盖一切虚无的品牌一样,它在用像素点的堆砌,来掩饰精神内核的贫瘠。它在告诉你,别研究我三大件了,也别关心我后排有没有加热了,来看我的大屏,它会唱、跳、rap,还能放“机你太美”,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是一种掀桌子。它放弃了跟传统豪华品牌去卷什么用料、什么底盘、什么NVH,它直接说,那些我不过了,我直接把餐厅爆了,咱们来比谁的屏幕更大,谁的UI更闪。这是一种降维打击,打的是那些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思维的老钱们。
我作为一个开过各种破铜烂铁的中年人,对这种“智能座舱”有种生理性的恐惧。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一个大爷骑着他的“雷电法王”在你旁边躺得够快,你车里那块比脸还大的屏幕,除了能帮你清晰地录下自己崩溃的全过程,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智能,是对中国特色马路这种黑暗森林的终极理解。红旗H5显然还没悟到这一层。
然后就是那些反人类的细节。都卖到俄罗斯去了,一个冰天雪地能冻死哥斯拉的地方,你居然不给方向盘加热和前风挡加热?这简直就是反人类!设计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这感觉就像你买了一件顶级的冲锋衣,防风防雨十级抗寒,结果设计师告诉你,这衣服没拉链。就问你气不气?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车从根儿上,就没把“人”当成核心。它的核心是“驾驶员”,一个需要被前脸武装起来的工具人,后排的乘客,方向盘后面的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壳”所营造出的幻觉。
写到这我得承认,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损,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骚的操作还是价格。传闻中接近500万卢布,这已经不是自信了,这是颠了。这是把品牌玄学玩到了极致。他们赌的就是,总有一批人,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种信仰的充值,是一种身份的维护。奔驰最值钱的是三叉星,红旗最值钱的是那两个汉字。会买它的人,就是喜欢它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是在用卖奢侈品的路数在卖工业品,这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如果说之前的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红旗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它要的是整个餐厅的定义权。
这台“权力压缩饼干”的里子,就是一台普普通通、甚至有点糙的中国车。它的发动机噪音大得像是我大学宿舍楼下那个24小时施工的工地,挖了四年,最后就盖了个小花坛。它的悬挂调得还行,但也就那样,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花里胡哨都是扯淡。能过,就是能过。
所以,这台所谓的“伏尔加2.0”是个什么东西?
它是一个披着红色战袍的赛博幽灵,试图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重建一个旧的秩序。它外表威严,内心空洞;它追求科技,却无视人性;它价格昂贵,却处处透露着成本的算计。
但你猜怎么着?它可能还真能成。
因为对于它的目标用户来说,逻辑,从来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那个范儿,那种“我来了,你们都得让路”的范儿。这就够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