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家合资车企相继撤离中国,车主维修难保障,买车需三思

广汽三菱、斯柯达、DS,这三家我们耳熟能详或多少有点印象的合资汽车品牌,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撤出中国市场,对于不少准备买车的人来说,这不是普通的新闻——这是真金白银和日常通勤的现实难题。

品牌撤离,售后服务、保养、维修将会变得遥遥无期,甚至可能成了“孤儿车”。

谁都不想刚买的新车,下一秒就成了没人管的“弃儿”吧?

这三家合资车企相继撤离中国,车主维修难保障,买车需三思-有驾

绕不开的是,三家品牌的“退场”其实并不突然。

故事的起点,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剧变。

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像快进键一样,彻底改变着竞争格局。

在这个舞台上,自主品牌拉满了进步条,合资品牌却被一个个甩在了身后。

就拿广汽三菱举例,这个曾经热辣无比的名字,现如今正式“消失”了。

2024年3月,广汽三菱完成了工商变更,大家熟悉的“三菱”名字退出历史舞台——新招牌是“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没有了多少情怀。

这一刻,说来有点唏嘘。

2017年到2019年,谁家没有听说过欧蓝德?

人人说它性价比高、空间大,还经常看到路上跑。

但自打新能源浪潮拍了过来,三菱反应慢半拍。

阿图柯上市,也没能带起新一轮热潮。

三菱的辉煌时代就这么散了。

但要说广汽集团没良心,那也不至于。

至少目前为止,承诺会继续为三菱老车主提供售后服务。

五年十万公里的质保依然有效,已经有不少车主在广汽的服务站完成了常规保养。

只是,随着大盘清零,配件供应啥的,还能有多少“原味保障”?

尤其偏远城市和县城的小伙伴们,未来去最近的维修点说不定得跨个市,一修就是小半天的排队。

毕竟广汽集团本身也是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主,资源怎么分配,咱车主们没啥决定权。

这三家合资车企相继撤离中国,车主维修难保障,买车需三思-有驾

而说到斯柯达,这家品牌顶多算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

再没人提2018年那个巅峰数字——34.1万辆。

2024年,只剩1.75万辆的年销量,简直像坐了直升电梯赶着往下走。

斯柯达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电动化的反应太慢、对消费者口味的追踪也拖了后腿。

现在全国销售网络都归并到了上汽大众,什么意思?

就是你去斯柯达4S店,可能看到的是大众的工牌。

“联营模式”听着新鲜,但归根结底,万一真全部撤出中国,售后渠道能不能跟上,没人敢打包票。

配件要靠进口,维修周期要按月算,车主心里其实都很有点数。

对于已经买了斯柯达的朋友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不亚于每天等彩票中奖,安心不了。

至于DS,说它“僵尸品牌”绝对没夸张。

这个法系豪华,早几年给人感觉高端得不得了,可现在呢?

有谁认识身边有DS车主的?

7月份全国新车只卖出去47辆,经销商数量连50家都不到。

其实DS的问题,很多人一眼能看出来:定位混乱、车型稀少、本身又带着法系“水土不服”的小众基因。

品牌在中国没站住脚,如今再没点热度,谁还会坚持定期引进零部件和专业服务?

就算还没彻底退出,车主们也早在为以后的维修成本和排队时间发愁了。

回头看这些品牌的败退,结果其实早已写在了行业变迁的大背景之下。

中国车市,2023年已经有一半新车来自自主品牌;2025年6月,自主品牌渗透率更是达到64.2%。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这是消费习惯彻底切换的信号。

这三家合资车企相继撤离中国,车主维修难保障,买车需三思-有驾

比亚迪、吉利、长安,包括奇瑞的新能源车,技术、配置不输这些老外品牌,价格还常常跟合资优惠价直接刚一波。

不只是便宜,是真的有实力撑得住场面。

尤其是新能源这一块: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辅助、车机系统更新速度快到“打补丁”似的,合资品牌指望老底子、本土化又迟缓,根本跟不上趟儿。

合资品牌这两年想自救,也试了一些“非常手段”——比如大幅度降价。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合资燃油车的促销幅度,从2023年13%已经一路升到2025年6月的23.1%。

但从市场反馈看,这并没有扭转下滑的基本面。

秘书长崔东树就明说了:打折只能带来短期的性价比提升,合资品牌还是得琢磨本地用户想要什么,差异化竞争才有出路。

否则,这几年的“唱衰潮”不会是终点。

事实上,这种剧情,合资品牌圈里不是第一次上演。

比如东风雷诺。

新能源未铺开,紧靠老燃油和法式风情。

结果销量逐年下滑,2020年,雷诺黯然离场。

又比如长安铃木,车型老旧、智能化迟钝,最终在2018年结束了中国市场的征战,留下的,只有一批批被冷落的二手车和失落的车主。

在这些案例里,我们能看到一样的起因:市场节奏快了,产品和服务没跟上,用户就用脚投票,品牌不得不撤出。

如今,广汽三菱、斯柯达、DS也是这条路径上的后来者。

三菱股东已经集体撤出,跟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也于今年7月22日正式终止,品牌价值在中国市场清零。

斯柯达虽然暂时没官宣彻底退出,但现状岌岌可危。

DS则沦落为“僵尸”,日常运营已经难以为继。

这三家合资车企相继撤离中国,车主维修难保障,买车需三思-有驾

这些品牌走到这一步,背后既有中国本土化、电动化产业浪潮,更有合资企业“慢半拍”策略带来的恶果。

数据不会骗人,自主品牌占比飙升,说明市场和用户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再依赖过去的光环、靠多年累积的口碑,“过时”就是必然。

从市场一线来看,合资车企即使再努力铺促销、想要打情怀,消费者考虑的其实很现实——新买的车能修吗?

配件好买吗?

用几年不会变成“孤儿”吧?

因此,现在但凡准备买车,多数人会避开那些随时可能变“透明”的合资品牌。

或许以前我们觉得国产车低档、便宜没好货,但如今无论是技术、捷报频传的销量,还是售后服务体系,都足够让人信心满满。

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化这些新赛道,国产选手早已跑在前头。

其实,买车这事儿,表面看是选个品牌,实则是选一个可靠的长期伙伴。

谁不想用车顺顺当当,没事进一下4S店还能享受到原厂保障和热情服务?

谁也不愿刚提新车不到两年,发生点小问题得东奔西跑找配件,开出去总被吐槽“冷门”或“杂牌”。

合资品牌接连退出,说到底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

时代终究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终于等到了属于中国汽车自己的新高峰。

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牌离场,但消费者能得到的,是更高性价比、更好体验和更完整的服务。

与其吃力追逐“没落贵族”,不如拥抱当下的“新实力”。

在我看来,支持国产车,不只是情怀上的选择,更是理性和现实的考量。

以后买车,稳妥点、聪明点,真的更应该为那些“进步得快、服务抓得住、本土化跟得上”的品牌点个赞。

你们觉得呢?

买车前,最让人担心的,到底是价格还是未来的售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