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应该砍掉L6》
刚看完孙少军的直播,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理想L6,这台备受瞩目的新车,锁单数据一出来,简直就像是一出荒诞剧的开场——总共六千台的订单里,那个被寄予厚望、用来拉低门槛的Pro版,订单量竟然是......零?对,你没看错,一个大写的零蛋。这画面,比我炒股账户的K线图还刺激。这哪是市场反馈啊,这简直就是一封来自消费者的、措辞强硬的“劝退信”。
反观另外两个版本,Max和Ultra,那叫一个冰火两重天。一个占了20%多,一个直接卷走了剩下那70%的订单。这数据摆在眼前,还分析啥呢?消费者的态度已经写在脸上了:要么给我上满配,要么我就去看别的牌子。理想这次,想用“Pro”这个词来营造一种“入门即高配”的幻觉,结果呢?用户根本不买账。他们心里门儿清,这Pro版就像是KTV里那个只唱歌不喝酒的朋友,看似合群,实则格格不入。当场空气都凝固了,理想的产品经理估计也没想到,这届消费者这么不给面子。
所以说,何必呢?我还是那个观点,别挣扎了,理想,直接把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Pro版给“咔嚓”一刀砍了吧!留着它干嘛?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拉低了整个L6车系的格调。就像打牌,你手里攥着一张明摆着的废牌,还非要留在最后当王炸使?别逗了。市场已经替你做出了选择,顺势而为,才是王道。
砍掉Pro版,只是第一步,是个“止损”操作。真正的大招,还在后头。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理想汽车官方突然宣布,L6产品线调整,Pro版永久下线。紧接着,一个重磅炸弹扔出来——Max和Ultra版,全系直降五万!嚯,这一下,可就不是往池塘里扔石子了,这简直就是一颗深水炸弹。Max版从三十多万直接下探到29.98万,Ultra版也顺势来到了31.98万。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理想L6,这台被视为“家庭移动的堡垒”的大家伙,它的核心高配车型,价格直接杀进了30万以内的主流战场。
这个价格一出,你再看看它的对手们,是不是瞬间觉得“压力山大”?原本那些还在Model Y、问界M7或者小鹏G9之间犹豫不决的潜在买家,现在脑子里是不是会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诶?要不去看看理想L6?”29.98万,你买到的是一个装配了空气悬挂、智能驾驶系统、还有那块标志性大屏的“移动的家”。这性价比,直接拉满。那些原本预算够不着Max版,又看不上Pro版的消费者,现在可以直接一步到位了。这种“降维打击”带来的冲击力,绝对是指数级的。这不是简单的促销,这是一次精准的市场重新定位,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品牌声量和市场份额。
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曾说:“最好的营销,就是让产品自己说话,而最动听的话,就是价格。”这话糙理不糙。理想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奶爸神车”,是家庭用户的第一选择。但价格,始终是横在很多家庭面前的一道坎。现在,如果理想真的敢这么干,无疑是主动拆掉了这道坎,把橄榄枝递到了更多人的手中。那画面,想想都觉得精彩。各大4S店门口排起的长队,销售顾问接到手软的咨询电话,还有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理想真香”定律……这一波操作,要是真能落地,L6想不爆都难。
当然,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么干,理想的利润怎么办?这不是自断臂膀吗?
拜托,格局打开一点好不好?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台车少赚五万,但销量如果能翻个三五倍,甚至更多呢?汽车行业,规模效应是王道。特斯拉当年不就是靠着Model 3的一路降价,才彻底站稳了脚跟,把一众老牌车企打得措手不及吗?利润是靠规模堆起来的,不是靠单车的高毛利守出来的。更何况,砍掉了几乎无人问津的Pro版,还能省下一大笔生产、物料和营销成本。这笔账,里里外外一算,理想非但不亏,可能还血赚。
再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卷,往死里卷!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上百万的豪华车,谁都不能幸免。与其被动地被卷入价格战的泥潭,一点点地挤牙膏式降价,消磨消费者的耐心和品牌好感度,为什么不选择主动出击,用一步到位的方式,彻底引爆市场,建立起绝对的领先优势呢?这一招,叫作“以战止战”。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进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一直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的产品会迎来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开局。但危机之中,往往也孕育着最大的机遇。这六千台的初期订单数据,就像是一次最真实、最残酷的市场调研,它用毫不留情的方式告诉了理想,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现在,皮球踢到了理想脚下。是继续抱着那个不切实际的“Pro梦”,看着订单被对手蚕食?还是果断出手,用一次石破天惊的降价,来回应市场的呼唤?
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更是一种企业哲学的体现。是选择固守陈规,还是选择拥抱变化?是选择听从内部的既定战略,还是听从外部市场的真实声音?
所以,理想L6,你到底会怎么选?是继续扮演那个有点尴尬的角色,还是脱胎换骨,成为30万级SUV市场里那条最凶猛的“鲶鱼”?我们都等着看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