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世界客车博览会落下帷幕,溧水新能源车在展台前的热度却仍在蔓延。 三款新车集中亮相,像是在给欧洲城市交通写下一份绿色承诺书。
现场的声音不再只谈价格和参数,更多人关注这究竟能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以及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落地速度。 四大场景的精准切入,让这次出海迈出更实在的一步:城市物流、旅游接驳、公共交通与密集城区通勤,正逐步被“智能+生态”的底座所承托。
纯电城市公交,12米车身的稳健外形显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气质。 地板降低、无障碍通道、地铁式的扶手设计,让上车像进地铁一样轻松。
驱动部分,3500Nm的电机扭矩带来强劲的爬坡和超车能力,城市路况再复杂也驾轻就熟。 电池在温度极端下的稳定性被反复验证,-40°C到65°C的工作区间都能维持可靠续航,实际续航超过420公里。
更具前瞻性的,是它的数字车队平台。 实时监控电池健康、线路状态和客流量,与城市智慧交通系统无缝对接,为运营效率按下一键加速。
配合城市的低碳目标,这款车像一位“续航王”正在逐步改变公交的成本与体验。 迷你巴士则像一位社区里的灵活小精灵。
5.4米的车身长度,6.8米的转弯半径,穿行在窄巷与密集社区时毫不费力。 行业内首创的三合一低地板底盘,让能耗比传统结构更低,直降约15%,电驱效率高达97.2%。
这不仅是节省运营成本的利器,更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车内没有被尺寸限制的束缚,智能数字界面和屏幕让驾乘体验全程在线。
更让人期待的是,未来升级到L4级自动驾驶的潜力已经埋下伏笔,仿佛给智慧交通留出了一条升级通道。 溧水企业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布局,在这辆小车上显露出强烈的前瞻性。
鸿途电动大VAN,被称作全能型的“多面手”,在设计阶段就获得了业界的大奖认可。 货运版提供14立方米的装载空间,载重达到1395公斤,直面欧洲城市物流的电动化诉求。
而客运版则以17座、内部净高约2025毫米的空间优势,兼顾舒适与实用。 最高配置运用的是100kWh电池,续航可达410公里,30分钟就能从20%充至80%的快充水平,日常运营的周转速度因此提升。
车内依旧强调驾乘体验,大屏、按摩座椅与高保真音响相得益彰,驾驶感受接近乘用车的等级。 安全方面,16环笼式车身、高强度钢材的应用,以及L2+智能驾驶辅助和符合欧盟网络安全标准的认证,都让其成为更可靠的城市多场景解决方案。
它可以胜任城市物流、客运、冷链、医疗救护等多元任务,真正做到“一车多用、灵活应对”。 创维汽车的创始人黄宏生在博览会上的表述很直白:欧洲市场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站。 企业通过定制化产品快速打开欧洲、东南亚等新市场,同时设立海外研究院,对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核心领域进行深耕。
这样的一条路,不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更是一套持续的技术与服务闭环。 创维汽车的产品已经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比重在稳步提升。
这背后,是对欧洲市场绿色出行需求的精准对接,也是对智能网联生态的持续渗透。 简单说,这是一次以技术驱动、以本地化服务落地的全方位进攻。
背景信息也在逐步清晰起来。 欧洲对零碳出行的推进力度持续加码,城市层面的采购比例不断上升,供应链本地化的需求随之增强。
这对中国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价格战不再是唯一武器,合规、数据安全、售后体系乃至本地化的人才与服务网络,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海外研究院的设立,正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 它不是单纯的“海外办公室”,而是面向欧洲法规、标准与城市场景需求的技术桥头堡,也是向本地市场承诺稳定售后与持续创新的信号。
在一个物流枢纽演示现场,场景比喻比喻更直观。 司机的座驾是一辆迷你巴士,屏幕显示着实时路线和货物温控区的状态。
旁边,货运大VAN正在进行短程序的冷链测试,安静的车厢里没有刺鼻的柴油味,取而代之的是高效与秩序。 远处的城市场景投影,把这三款车型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出行生态,像在讲一个关于城市未来的故事。
有人说,这样的场景很像“真香定律”落地——一套方案,覆盖出行、物流与公共服务多环节的痛点,效果直观可感。 也有人担忧,欧洲的法规和市场规则会不会成为新的门槛,是否真能在本地建立长期的维护体系。
答案仍在未来的市场检验中,但这次出海无疑已经把话语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综合来看,三款车型构成了“大VAN+城市客车+迷你巴士”的完整矩阵,不再是单兵作战。
它们共同承担着把绿色、智能、安全带进城市日常的使命。 欧洲只是第一站,后续的国际化之路还会遇到更复杂的港口、法规、税务和服务网络挑战。
若把视野放得再远一些,世界各大城市正以同样的诉求推动公交与物流的变革,绿色出行成为共识,智能网联成为底座。 你愿意把日常出行交给这套系统吗?若未来的城市出行都以这类车型为核心,你最关心的改变会是哪一个方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