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到,科技圈的风向好像又变了。
前阵子我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聊着人工智能有多聪明,能写文章、能画画,转眼间,那些科技界的大佬们,像美国的马斯克,还有咱们国内的华为、小米,都像商量好了一样,把目光和大量的资金投向了一个新领域。
这个新东西,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代码,也不是咱们已经听得耳朵起茧的自动驾驶,而是一个个有手有脚、能走能动,长得跟人差不多的“人形机器人”。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会打个问号,机器人这个概念不是早就有了吗?
从工厂里的机械臂到扫地机器人,我们生活中也不少见。
怎么现在又成了个香饽饽,被吹得这么神乎其神?
这会不会又是一阵风,炒作一下就过去了?
其实,这次的情况还真有点不一样,背后可能预示着一场非常深刻的技术变革,甚至会改变我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咱们先来琢磨一下,以前我们说的人工智能,厉害是厉害,但它们都活在网络和电脑里。
你让它写一份报告,它能几秒钟就给你弄出来;你让它设计一张海报,它也能给你弄得漂漂亮亮。
但这些都停留在“脑力劳动”的层面,它们没有身体,没法跟咱们这个真实的世界进行互动。
比如说,一个AI可以设计出全世界最美味的菜谱,但它没办法亲自下厨,把这道菜给你做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再深厚,没有手脚施展,也只是个理论大师。
现在,科技界想通了,真正的智能,不能光会“想”,还得会“干”。
于是,“具身智能”这个词就火起来了。
说白了,就是给那个聪明的大脑,配上一副能看、能听、能走、能动的身体,让它从虚拟世界里走出来,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
让AI通过亲手触摸、亲自走路、亲身感受,来学习怎么解决现实世界里的问题。
那为什么非得是“人形”的呢?
你想想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楼梯的台阶高度,到门把手的位置,再到我们用的各种工具,是不是都是按照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来设计的?
如果造一个奇形怪状的机器人,它可能连个门都打不开。
而把它造成人的样子,它就能最快、最方便地融入我们的环境,直接用我们现有的工具和设施,不用我们为了迁就它,把整个社会都改造一遍。
这显然是最省事、最经济的办法。
所以,这不仅仅是为了看着酷炫,更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必然选择。
现在,无论是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还是咱们中国公司造出来的机器人,都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道具,而是真的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了。
说到这股热潮的引领者,那就不能不提特斯拉的马斯克。
他可以说是最卖力宣传人形机器人的,甚至公开说,未来特斯拉公司最大的价值可能就来自于机器人业务。
很多人觉得他是在画大饼,但仔细分析一下特斯拉的家底,就知道他是有底气的。
首先,特斯拉为了搞自动驾驶,自己研发了非常厉害的芯片和超级计算机,这等于给机器人准备了顶级的“大脑”。
其次,全球上百万辆特斯拉汽车每天在路上跑,收集了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训练出来的视觉系统,就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一双经验丰富的“眼睛”,教它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最后,特斯拉本身就是造车的大厂,对于怎么把各种零件精密地组装成一个复杂的机器,它有非常成熟的经验。
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它去造人形机器人,确实比很多从零开始的公司要容易得多。
当然,这场大戏绝不是马斯克的独角戏。
在我们中国,一股强大的力量也正在快速崛起,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
比如一家叫宇树科技的公司,他们的人形机器人H1,已经进入了比亚迪的汽车生产车间,开始承担一些巡逻检查的工作了。
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说明机器人已经从“上台表演”的阶段,进入到“下厂打工”的实用阶段了。
还有一家叫智元机器人的公司,他们的机器人在上海的工厂里,已经开始学习怎么参与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作,像拧螺丝、递工具这些精细活儿,它们都在努力掌握。
我们熟悉的华为和小米,也都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量。
华为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精密制造方面积累深厚,而小米也早早地展示过自家的机器人原型。
另外,还有像傅利叶智能这样的公司,他们另辟蹊径,从医疗康复领域入手,他们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一些医院里,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让科技充满了温度。
可以说,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巨头一较高下的实力。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机器人造出来之后,最先会用到哪里呢?
很多人可能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买一个回家,帮自己做做家务、看看孩子。
这个想法虽然美好,但可能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因为家庭环境太复杂了,有到处乱跑的小孩子,有好奇心强的宠物,对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
而且目前来看,一台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成本还非常高,不是普通家庭能轻易负担的。
所以,它们的第一份工作,大概率会出现在工厂、仓库、医院这些地方。
在这些场景里,环境相对固定,任务也比较标准化,而且企业主会算一笔经济账。
比如在汽车工厂里,那些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甚至有点危险的岗位,像搬运沉重的零件、长时间拧螺丝,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干。
它们可以24小时不休息,也不会喊累,还能保证很高的精度。
在“双十一”期间爆满的大型物流仓库里,让机器人去分拣、搬运堆积如山的包裹,效率肯定比人工高得多。
在医院里,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手术,或者像前面说的,耐心地帮助病人做康复训练。
在一些危险的环境,比如火灾现场、地震废墟,或者有毒气泄漏的地方,先派机器人进去侦察和作业,就能极大地保障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根据一些市场研究机构的预测,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飞速增长。
到2029年,光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就可能达到750亿元,全球市场更是个庞大的数字。
有更乐观的预测认为,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十亿台人形机器人在各个岗位上工作。
这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难以估量的巨大产业机遇。
当然,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早期都会面临很多挑战。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还没有完全统一,供应链也需要时间去完善,成本如何降下来也是个大问题。
这就像是十几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当时大家也在怀疑它的续航、担心充电不方便、觉得价格太贵。
但现在回头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今天的人形机器人行业,虽然也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但也正是在这种混沌和探索中,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巨大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