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空气,是带着几分“电”味的。这不是季节性的静电作祟,而是展馆里整体气氛的微妙变化。人们摩肩接踵,边走边浏览那些早已见惯的豪华大牌与新势力电动车。可就在展厅一隅,几辆车身贴着异域汉字的纯电新车,连同其围观人群,像是参展城市忽然电路跳闸后闪了一下的新火花。车头不远处,阿维塔科技的副总裁雍军正和几个欧洲经销商握手、寒暄,嘴角的笑容带着职业生态下特有的松弛感——那不是卖力推销的殷勤,更像是熟悉赛制却手握新牌的一丝静默自信。
如果你是慕尼黑当地的汽车爱好者,或许已经习惯了德国街头的奔驰宝马,甚至混迹过挪威的充电站长队。那么,当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不算“跳脱”的中国电动车时,大概率不会立刻喊出“天哪,这是什么黑科技”;但等你发现远在数千公里外的中国人,似乎把“电动化升级”做得比德国更彻底时,多少会生出点“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推销这辆车?”的好奇——尤其是在现今欧洲,用电成本比用油还高20%的特殊时刻。
回到展馆,我习惯性地将目光从“产品”转向“人”。雍军娴熟地解释阿维塔的欧洲战略,几乎不带波澜:“我们今年依然主推纯电车型,年底前会发布更多高价值技术。”他没回避问题——欧洲市场不比中国,“欧洲用电贵,推广充电桩不够快。”国内车主半夜充电早已习以为常,到了欧洲,却发现每度电背后要掏得更深。这种现实的物理反差足以考验一家新势力出海的耐力。
但阿维塔直接启动欧洲招商,并锁定德国、英国、西班牙、挪威、丹麦这些汽车文化各异的市场。从逻辑链上看,这种策略有两条支撑证据:一是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跃迁”。国内消费者,政策带路,配套跟进,纯电销量早已“溢出”油、混动;二是,欧洲地缘分化大、政策多变,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也并不如传闻那么“不可战胜”。气候、路况、价格、消费惯性,这些变数下,理应孕育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雍军的推理细腻得近乎冷静。他说,中国用户对新技术的包容、对充电小事的淡漠,欧洲暂时还学不来;但只要规模做大,资本就会追逐,基础设施和用电价格就迟早会被市场规则校正。几乎所有关于电动车出海的讨论,最后都落在这个“自我实现的市场循环”之上。如果你愿意用更黑色幽默的语气,就是:在欧洲,现在坚持发展纯电车,大约等同于开家全自动洗衣店,但用户家里还没自来水。可只要有生意,迟早会有人拉管道、铺水池,等自来水通了,洗衣店就能盈利。
这种职业冷静,有时也无奈透顶。阿维塔车型为中东特制指南针,为巴西强化悬架、为伊拉克设计自动恢复充电,还要忙碌地兼顾墨西哥混乱的第三方充电桩标准。能看的出来,在海外市场,中国品牌少不了“见招拆招”下的狼狈。丢辆标定车、见识各国用户的“土味反馈”,说轻松其实每一步都是踩坑成长。
技术到底是不是唯一的护身符? 按照雍军的自嘲——宝马展台放自家老爷车,只为表明“我不是学中国,是致敬传统”,但真正的创新,仿佛“明知做给自己看也得先做出来”。比起四处借鉴、背诵“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口号,不如老老实实把自家车上哪项热管理、电池模组升级得更像“因地制宜的多面手”。
中国车企进入欧洲,是一次专业层面的“破圈”。可惜的是,就算有了全球首个全域5G数智AI柔性工厂,有了宁德时代的下一代电池,把三瓣风扇转八瓣,也拦不住巴西的减速带能“敲碎”悬架——走出去的人,总要适应地头蛇的规则,再把本土制造升级成全球适配。
用户体验的“情感智能”,更像一种新鲜的企业自信。雍军半玩笑地说自己喜欢在欧洲炫车,看陌生人盯着中国车的样子,算得上典型从业者的自我满足。路上人围观、车库保安搭话,下了车就被当艺术品围观。这种成就感,本质上当然是“情绪价值”的体现,只是对他本人来说,更像是幕后主创偷偷加戏:两年前带阿维塔去米兰市场、现在又出现在慕尼黑,看似流程雷同,其实每次心态都在变化——从颤颤巍巍的试水,到胸有成竹的出海,这背后是中国电动车与世界认知赛跑的冷峻现实。
他顺带提到,阿维塔的用户里不乏珠宝建筑师、创意工作者,有人热衷参与共创,愿交定金只为提前设计“属于自己的车”。这样的“用户参与”看似时髦,剥去表现层,倒透出点传统汽车人难以理解的“圈层共鸣”。你说这是中国新贵阶层的自我包装也好,说是“情感智能设计语言”真正打动新一代用户也行,其实都无伤大雅。
而对于最终的技术底气,“年底宁德时代还有厉害技术发布”、“麒麟电池的迭代,电池模组3.0已应用”,其实每次升级都只是“把更贵的硬件堆上车”,再顺便涵盖下一步标准。这种以质量为“正义”,以技术内卷为导向的自我武装,既是中国制造现在的底气,也是中西技术节奏真正分道扬镳的拐点。
顺带说一句,如果把欧洲人的品牌忠诚比作家族信仰,宝马某设计师的转会阿维塔,无非就是物质归属后的精神追求——只不过中国车企能让新设计落地,欧洲企业还想着给老爷车打个tag,这种差距也许就是“改革红利”的又一轮表现吧。
最后,回头看整个出海故事,阿维塔这场欧洲布局像极了一场耐力测试。一边是市场变革的集体冗长,一边是本土适应的繁杂琐碎。你可以说中国车企有了“世界级ID”,可全球去卖,最后拼的还是最土的“本地化”。市场、技术、理念,环环相扣,每个知识点都能反推回中国电动车自己最擅长的体系化创新,但每走出一步,都在摸着各地的减速带“被迫入乡随俗”。
出海的中国纯电车型,面对欧洲用电贵、用户保守、习惯惯性的多重夹击,到底能不能彻底改写欧洲街头的汽车气质?或者,有没有哪一天,欧洲人会像中国人一样把“不用找充电桩”当成理所当然?
这个悬念留在这里,不急着收尾。作为冷静的旁观者,我倒很想再问一句:现在的阿维塔和宁德时代,还觉得“走出去”是光鲜的荣耀,还是不得不修炼的生存法则?又或者说,面对全球化的混沌,技术内卷和本地化之间的拉锯,谁才是真正的动力源?这个答案,估计得等下一个车展,或下一个三年才能看清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