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一夜变卦,11万车主炸锅,这是真负责还是公关秀?

最近,一条关于比亚迪汽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甚至让超过十万名车主一夜之间议论纷纷。

事情的起因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则通告,内容是比亚迪汽车将召回总计超过十一万辆的汽车,具体包括两款车型:一部分是2015年生产的唐DM插电混动车,数量有四万多辆;另一部分是近两年生产的元Pro纯电动车,数量更是达到了七万多辆。

这个数字一公布,网络上的讨论立刻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

比亚迪一夜变卦,11万车主炸锅,这是真负责还是公关秀?-有驾

有的人看到消息后,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口气说,看吧,国产车卖得再火,质量上还是有短板,这下不是自己承认了吗?

但更多的人则持相反的看法,他们觉得,车子出了问题,厂家能主动站出来承认,并且是向国家主管部门备案进行正式召回,这恰恰是负责任的表现,比起那些出了事就想方设法掩盖、推卸责任的企业要强得多。

那么,这次规模不小的召回事件,到底是比亚迪在销量领先之后的一次公关作秀,还是真正体现了一家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情绪,像个旁观者一样,仔细看看这次召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问题出在哪,厂家又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先来说说涉及数量较少但生产年份更早的唐DM。

这款车的问题出在了它的电控系统上,官方的说法是“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元器件设计选型不当,可能导致泄放功能失效”。

这话听起来特别专业,有点绕口,咱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你可以把这个电机控制器想象成一个管理电流的“智能开关和保险丝”,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快速地把系统里多余的电能给安全地“释放”掉,就像水库在汛期要开闸泄洪一样,防止过高的电压或电流损坏核心部件。

而这次的问题,就是这个用来“泄洪”的通道里,有一个小零件当初选择得不太合适,用久了之后,可能会失灵,导致这个“泄洪闸”打不开。

闸门打不开,多余的电能无处可去,就会在电路系统里积压,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烧坏电路板。

这个后果可就严重了,尤其是在纯电模式下行驶时,一旦电路板烧毁,车辆会瞬间失去动力。

比亚迪一夜变卦,11万车主炸锅,这是真负责还是公关秀?-有驾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高速公路上以一百多公里的时速正常行驶,突然之间,驱动力完全消失,车子变成了依靠惯性滑行的铁块,方向盘和刹车助力都可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面对这个潜在的安全隐患,比亚迪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免费为所有涉及车辆的控制软件进行升级。

他们通过修改程序代码,改变了电能泄放的方式,不再单纯依赖那个可能出问题的硬件,而是让电机本身来参与和完成泄放工作。

这就好比是给水库的泄洪系统增加了一套更智能、更可靠的备用方案,从根本上绕开了那个可能失灵的旧阀门。

整个过程不需要更换昂贵的硬件,车主也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彻底消除这个安全隐患。

接着我们再来看涉及数量更多的元Pro。

这款车的问题出在生产制造环节,具体是“部分车辆的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存在进水风险”。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

电动汽车的电池包是一个非常精密且对环境要求极高的部件,尤其怕水。

所以,每个电池包在出厂时都会经过严格的密封处理,确保它像一个密封的盒子一样,水汽无法侵入。

元Pro的问题就在于,生产线上有一部分车辆的电池包密封垫圈在安装时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导致密封性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完美。

比亚迪一夜变卦,11万车主炸锅,这是真负责还是公关秀?-有驾

在干燥的天气里,这个小瑕疵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发现。

但是,一旦遇到连续的雨季,或者车辆需要经过一些比较深的积水路段,水就有可能通过这个微小的缝隙渗入到电池包内部。

水是导电的,一旦进入高压电池系统,轻则会造成电池绝缘性能下降,车辆报警并限制动力输出,重则可能引发内部短路,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比亚迪的解决方案同样直接有效。

他们会通知车主到授权服务站,由专业技师使用专用的密封胶,对电池包的壳体接缝处进行全面的补强处理,就好像给房子的窗户缝隙重新打上一层防水胶一样,把那个潜在的渗漏点彻底堵死,恢复其应有的防水性能。

这项服务同样是完全免费的,而且考虑到车主的便利性,还可以提供预约上门服务,让车主省去了来回跑的麻烦。

了解了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解决方案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最初的那个争论。

其实,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召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在设计、制造、测试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意想不到的瑕疵。

无论是国际知名的丰田、大众、奔驰,还是新兴的特斯拉,翻开它们的历史,哪一个没有过大规模的召回记录?

根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数千万辆汽车因为各种原因被召回。

比亚迪一夜变卦,11万车主炸锅,这是真负责还是公关秀?-有驾

所以,判断一个车企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它是否会发起召回,因为没有企业能保证自己的产品永远百分之百完美。

真正的衡量标准在于,当发现问题后,企业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

现实中,一些车企在面对产品缺陷时,往往会选择息事宁人,比如通过内部的“服务活动”或“技术升级”等名义悄悄处理,避免使用“召回”这个听起来比较严重的词。

更有甚者,会选择掩盖问题,甚至将责任推给消费者使用不当。

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维护了品牌的“面子”,但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安全的不负责任,一旦问题大规模爆发,最终损害的还是品牌自身的信誉。

相比之下,比亚迪这次选择的是最公开、最透明,也是对消费者最负责任的方式——主动向国家监管部门备案,发起正式召回。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这次召回是“预防性”的。

也就是说,比亚迪并不是在等到发生了多起相关的严重事故,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上之后才被迫行动,而是在隐患还处于“可能发生”的阶段,就主动站出来,不计成本地去解决它。

为超过十一万辆车提供免费的升级和维修,这背后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是巨大的。

比亚迪完全可以赌一个小概率事件,但它没有这么做。

它选择了为这十一万多个家庭的出行安全买单,这种直面自身不足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决心,恰恰是一个成熟和值得信赖的品牌应该具备的品质。

因此,这次召回非但不是什么“黑点”或丑闻,反而是一次向社会展示其企业责任感的正面行动。

它告诉市场和消费者,安全是底线,为了这条底线,它愿意付出代价。

这或许也正是它能够成为“国民品牌”的原因之一,因为它的根基,是建立在对用户负责的基础之上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