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还能骑的电动车,这4种车型上路没人管
老李家楼下,最近又多了几辆新面孔。夏天一到,小区门口那排非机动车位全是各式各样的电动车。前两天碰见老张在修车棚边嘀咕,说自己70多了,摩托证根本考不过去,但腿脚不利索,不骑点啥也不行。正好,我前阵子跟维修师傅闲聊过,现在市面上还真有四种不用驾照、交警也睁只眼闭只眼让你骑的电动小车。
先说最常见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这类速度死死卡在25公里每小时以下,外形和普通自行车差不离,就是后座下面藏着块锂电池。有回我试过邻居家的小绿驴,上手轻巧得很,比起以前那种“铁皮怪”,现在流行配置都讲究轻量化,有些甚至带个USB口能给手机充会儿电。不过头盔还是要戴好的,小区群里去年就有人因为忘戴被罚了五十块——这事听起来可别当笑话。
再就是那些所谓“非标”车型,其实都是早几年买的老款大马力货,现在新规出来后成了“编外人员”。不过很多地方给留了一段缓冲期,只要挂个临时牌照还能继续开。我叔住南边,他那台大轮胎的小黑驴已经用了快六年,每次出门都把临时号牌用绳子系得紧紧地。他还吐槽说,“这个号只能本地跑,一出城交警就瞪你。”有意思的是,有人专门收这些旧型号改装,据说动力比新国标猛不少,不过修理配件越来越难找。
第三类是共享单车公司投放的那批带助力的小蓝、小黄。这玩意儿操作简单,只需扫码解锁,大部分城市早就统一登记注册好了。我妹经常上下班靠它代步,她说最大优点就是省心,不怕丢、不用养护。但缺点嘛,也不少,比如遇上下雨或者高峰期想抢一辆可真不是容易事,而且这类型基本不能载人,被抓住直接罚钱。有次我亲眼看见俩年轻人挤一辆,还没拐出巷口,就被巡逻队拦下来了。
最后一种算是冷门里的冷门——纯助力型单车,看着像普通山地,但其实内里藏着三件套:微型马达、电池还有控制器。这东西原理挺简单,你踩得越卖力,它帮你推得越顺溜。隔壁王阿姨去年买了一台,说自己膝盖不好,这玩意爬坡简直神仙级体验。不过她提醒一句:“别光顾着享受省劲,下坡一定记得捏闸,否则惯性太大容易失控。”据她讲,还有朋友贪便宜网购杂牌货,用半年线路烧坏差点起火,所以选品牌和售后真的不能随便糊弄。
顺带提一句,新版《安全技术规范》马上又要升级,以前合规但没挂牌子的旧车型,今年底之前必须补办手续,否则明年可能连路都上不了。而且有些地方开始严查非法加装,比如偷偷换更大功率马达、拆限速器什么的,一旦发现直接扣押销毁,不留情面。据技师们私下聊天,有的人为了图方便私自改线接灯、加喇叭,结果引发短路烧掉主板,这维修费比买新还贵呢!
其实身边老人最关心还是安全和方便。我爸每次出去,都习惯检查刹车灵敏度,他总念叨:“命重要,比啥都值钱!”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就是保险问题。不少城市已经要求强制购买第三者责任险,据销售顺嘴提过,如果出了事故没保险,那赔偿起来可是分分钟让人肉疼。所以哪怕不上高速,也别嫌麻烦,该办手续该保养一样不能落下。
昨天傍晚,小区广场又聚了一圈遛弯的大爷大妈,各自聊自家“小毛驴”的趣事。有抱怨续航缩水、有夸赞智能仪表盘亮堂清晰,还有吐槽某品牌充一次只能跑15公里气死人……这些琐碎日常背后,其实就是老人们对自由与便利的一份坚持罢了。至于以后政策怎么变?谁知道呢,总归生活总会找到自己的出口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