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去郑州出差,在高铁站附近的小餐馆里听到几个本地人闲聊。“听说咱们河南前三季度GDP增速全国倒数?这经济数据看着怪闹心的。”穿工装的大叔边扒拉烩面边嘟囔。邻座戴眼镜的年轻人接话:“可不是嘛,网上都在说咱们名义增速才0.2%,不过工业数据倒是挺亮眼。”这话让我想起包里那份刚打印的经济分析报告——原来普通百姓对经济数据的感知,远比冷冰冰的报表来得鲜活真实。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河南省GDP总量达到4.78万亿元,这个数字要是换算成百元大钞摞起来,怕是能绕地球好几圈。不过增速这块确实让人五味杂陈——名义增长0.2%的数字搁在全国范围看,确实有点拿不出手,只比垫底的山西强那么一丁点儿。但实际增速5%又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截,你说这到底算好还是不好?
记得前些天在洛阳参观某重工企业时,车间主任老李指着轰鸣的生产线告诉我:“今年订单比去年多了三成,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规上工业增加值能保持7.7%的漂亮增幅。可转头看消费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的增速虽然不差,但跟工业的突飞猛进相比总显得后劲不足。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不正是当下中国经济的缩影吗?
说到省际竞争就更有意思了。去年四季度川豫两省的GDP大战还历历在目,今年前三季度河南对四川的领先优势虽然缩小到两千多亿,但要说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有网友调侃说这俩省的竞争堪比“火锅与烩面之战”,要我说,经济数据的你来我往背后,其实是中西部省份转型升级的集体突围。
具体到城市层面,新乡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曾经被戏称为“郑州后花园”的城市,前三季度愣是靠着4.2%的名义增长率冲到了全国第94位。特别是第三季度单季99.5亿元的增量,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不过要论反差最大的,还得数平顶山——2121亿元的总量看似体面,同比却缩水了近100亿,这落差比伏牛山的海拔变化还刺激。
让我想起在平顶山煤矿调研时的见闻。矿工老张蹲在井口抽着烟说:“现在新能源搞得红火,咱这黑金子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这话或许道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阵痛。反观开封,靠着文旅融合硬是在经济总量上啃下26亿的增长,清明上河园夜游项目的爆火就是最好证明。所以说啊,转型这条路虽然难走,但走通了就是柳暗花明。
说到悬念,许昌和周口的数据至今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当地朋友私下跟我说,这两个农业大市可能还在消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就像种地要看天时,经济发展也得遵循客观规律不是?倒是济源和鹤壁这对“难兄难弟”,守着不足千亿的经济总量,倒有种“小而美”的从容——有时候规模不是问题,特色才是王道。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还是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在焦作某产业园区,90后创业者小王把传统绞胎瓷搬上了直播间,单日销售额顶过去半个月。这种“老树开新花”的故事,或许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能体现中原大地的韧性。就像黄河水九曲十八弯终入海,河南经济这艘大船虽然航速放缓,但前进的方向始终未变。
要说未来走势,四季度注定是场硬仗。去年此时川豫两省的GDP差值从三季度末的1700亿追到全年仅差800亿,今年会不会上演惊天逆转?有分析认为河南在工业领域的优势可能成为关键筹码,不过消费这驾马车能不能跑起来才是胜负手。就像烩面里的那勺辣椒油,少了它总感觉缺点灵魂。
站在郑州东区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俯瞰车水马龙,我突然想起那个烩面馆大叔的话。或许普通百姓并不关心GDP排名的升降,他们更在意家门口的工厂是否开工,夜市的人气旺不旺,孩子的学费涨没涨。这些微观层面的冷暖,才是宏观经济最真实的温度计。毕竟,数据会说话,但生活更会歌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