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势本来是个不错的事,可没想到老百姓还没缓过劲来,从烂尾楼的泥潭中刚刚摆脱,结果又遇上了烂尾车这个新坑,又开始割韭菜了。
在不少人看来,汽车依旧是能陪伴一整个人生十年以上的大件,但在许多新兴造车企业看来,更换的频率似乎应该和手机差不多,没那么久。
于是,在新能源车圈儿子里出现了挺奇怪的现象,一些车企一倒闭,就留下一堆连系统都更新不了的“废品”,直接扔到市场上,真是让人唏嘘。
没有刹车的资本狂飙
在那段造车特别激烈的时期,华尔街日报报导说,2018年中国的电动车生产商多达487家以上。
那段时间可真是造车的黄金期,资本的热钱哗哗地涌进这个行业。
节能减排这事儿嘛,已经是世界的潮流啦。有了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新能源车的崛起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再加上大家都看到特斯拉这条“鲶鱼”在全球市场掀起了巨大浪潮,结果各行各业的巨头们都觉得我也能搞,把大跃进似的造车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问题就在这儿,有不少新来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核心优势,没有技术底子,也搞不定供应链管理,甚至有些连销售网络都没搭建好,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讲故事了。
这几年,汽车厂商的发布会比科技界的春晚还要热闹得多,大家都习惯用五光十色的灯光和炫目的PPT,把还没正式投产的车型吹得天花乱坠。
听说它们百公里加速秒杀那些超跑,续航里程远远甩开同行,就连智能座舱都能比肩私人影院,反正就是越夸越厉害,怎么能激起观众的热情就怎么说。
要说资本市场就是喜欢这个套路,只要有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再加上一份漂亮的PPT,轻轻松松就能撬来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融资。
钱一到手,企业估值也跟着飙升,创业团队和投资人都眉开眼笑,毕竟,造车可不是靠讲故事就能完成的活,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闹出大麻烦。
这些靠资本一把催熟起来的快成鸡牌子,根底其实不扎实,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广告宣传和发布会,真正用在核心技术研究和售后服务体系搭建上的,少得可怜。
那些光鲜亮丽的车企,如今都变成了空中楼阁,外头看着挺气派,实际上啥抵抗风险的本事都没有。
当资金潮逐渐退去,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几乎为零,交付周期一再拖延,交了车之后还伴随着一堆质量上的毛病。
关键是这些车企基本都靠融资来撑场面,要是真的后续融资跟不上,或者销量低于预期,马上就得陷入困境,崩盘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才出现了工厂停工、员工要工资、门店关门的事,最后连公司客服都变成了空号。
不过,新能源倒闭的阴影还没散去。据数据显示,国内依然有129个新能源品牌在推销产品,虽然咱们的市场容量挺大,但也扛不住这么多品牌同时争夺份额,激烈的竞争差不多成了必然事态!
不过有专家估算到2030年左右,能在中国市场坚持下来的最多也就15家,绝大部分的新能源品牌恐怕都要面临倒闭的命运。
车主变“孤儿”
所以我才觉得,那些买了个半路出场的新能源品牌车的消费者,就像是在接手一个烂尾工程一样。
要是车企一倒闭,手里的新能源车立马就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品,从原本的时尚科技玩意儿一瞬间变成一堆没人要的垃圾。
品牌的APP一登录不上去,之前承诺的系统升级也就变成了空话。一到最后,门店都走空了,所谓的终身质保就变成了笑话。原厂配件早就停产了,跑到修理厂也没法找到合适的替换件。
花了几十万买的车一下子就变成了拿出来看看、不能用的铁块儿。开的话,怕出问题坏在路上没人修,放着不动又觉得二十多万的真金白银都白花了,谁都心疼得不得了!
二手车的剩余价值也跟着狠狠跌下来,本想着冒险支持个新品牌能站稳脚跟,结果所有车主都输了这场赌局。
面对这个难题,国家的法规其实也显得有点无力。其实,我国《汽车销售管理办法》里头已经规定过,一旦厂家停产某款车,至少得保证10年的配件供应和相应的售后服务。
可惜的是,这个规定主要针对那些正常经营的企业,至于已经走到破产清算程序的公司,法律似乎也无法追溯到过去。公司都不存在了,相关人员也不在,所谓的“10年之约”其实就像水中月,根本无法实现。
泡沫退去后,谁在裸泳?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生死战”还没完结,有业内专家猜测,到30年代初,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或许会告一段落,到时候还能留在市场的品牌可能就只有几只手数得过来啦。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的时间里,超过八成的品牌很可能会从历史舞台上淡出,彻底没落。
作为普通用户,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咱们该怎么做才能不吃亏呢?
说到底,最关键的还是得看这车的“来历”和“背景”,虽然听着有点儿偏向成分论,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没啥比这个更靠谱的筛选办法了。
在选车之前,先搞清楚这款车背后是有几十年制造经验的老牌车企,还是刚成立几年的新兴公司。
老牌车企虽然在迈向电动化的过程中可能显得有点“笨拙”,但他们在整车制造方面可比新势力强多了,优势可是不容小觑。
成熟又稳固的供应链体系,能挺直腰杆确保产品质量;遍布全国的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网点,也能保障车辆后续的保养和维修。最重要的事,他们的规模庞大,抗风险的能力也强,不太可能因为几款车卖得差就一下子垮掉。
也许它们不太会讲故事,但它们在把车稳稳交到消费者手里这事上,确实挺拿手的,产品使用过程中,也是非常负责任。
想碰碰新势力也行,不过在买车之前得亲自去看看车企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到底覆盖了多少地方。别光听那些KOL怎么夸,亲自去4S店走一走,才更靠谱。
结语
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如今的淘汰潮,其实也是历史不断进步、自我净化的一个过程。
靠PPT和空洞概念就能赚钱的疯狂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中国汽车行业正式进入一个靠实力比拼技术、品质、服务,以及坚持长远发展的新阶段。
要让消费者彻底改掉以前的买车观念,过去大家选车主要看谁跑得快,谁家有冰箱、彩电或者大沙发,现在呢,更重要的是考虑五年十年后,谁还能一直陪在我们身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