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

咱们中国制造这几年是不是有点不一样了,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刷到国产汽车新消息,心里都不自觉“咯噔”一下,嘿,又有新花样?

其实我也天天琢磨,这些车企到底是怎么能把“科创”、“智能工厂”这堆高大上的词,整得活灵活现。

说到武汉,8月25号那一波“活力中国调研行”不是就把记者们一锅端进了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吗?

场面,妥妥的科技大片那种,100多号“媒体天团”,各路牛人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啥的,都一脸认真地进厂看热闹。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但问题来了,这智慧工厂,真的有那么神吗?是吹出来,还是货真价实的国产汽车样板?

别急,我跟你一起拆解下。

采访团一脚踏进总装车间,哎,那感觉跟早年车间里的小马达小推车没法比。

最亮眼的,不是人,是机器人。

流水线上蹦跶着‘小能手’,复合移动机器人——一听名字就够气派。

个头没多高,半人都不到,却精神头十足。

只见机臂一晃,定位精准到螺丝眼,‘咔哒咔哒’两下,底盘就稳稳拧上。

旁边没人催,没人守,它自己守着工序,那种淡定劲儿,像个老技术员一样。

反观以前回忆,工人哥要钻进狭窄夹缝,抻着脖子,汗流浃背,效率慢得让人捉急。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可现在,工作人员都忍不住要夸:咱们这机器小师傅,快稳有条理,简直“现代版师傅带徒弟”了。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这画面,别说你,连记者们都直呼震撼。

光明日报编辑孙晶晶不遮掩,站在车前半天,忍不住感叹:“在这儿,我真的看到了科创引领下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

组装到下线,全流程智能化,那种高效率,别用嘴说,得用眼看。

但聪明的小伙伴肯定也要问一句,机器人厉害归厉害,真的就能解决全部问题?

你别急,东风岚图的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剧透”,说这小家伙不只是会拧螺丝,还集成什么AI视觉定位、激光导航、智能决策,各路科技拉满哦。

能随车移动,自主操作,人都可以去干更有趣或者更重要的事。

省了不少体力。

现在工厂里机器人琳琅满目,各种类型,工业协作AGV复合来一套,应用场景复杂都不怕。

年底甚至要把人形机器人引进来。

这又来新花样,让人直呼期待啊。

说回来,除了机器人,还有啥让人觉得炸裂?

采访团没光看拧螺丝这点小事,转场一波,琥珀电池也吸引了大家。

这个电池是全球首创,三维隔热墙技术,听着就有点“硬核”,外圈用琥珀材质,里头是1000℃隔热阻燃层,液冷系统一呼一吸,安全满分。

据说电池泡在半米深水里72小时还能正常工作——这不是一般的韧劲,这是防火防水还防挤。

真遇到极端情况,电池顶得住,不怕发烫、不怕进水,不会炸起一锅粥。

安全舱的说法不是“吹牛”,是真实存在逻辑的技术壁垒。

再撑着点,大家一溜烟去了白车架区,这里不只是比谁快,而是比谁“硬”——2000兆帕钢板,区区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头能扛起一头成年大象,没什么变形。

这钢过去不是造飞机的嘛?现在被车企用到量产车上,也是牛气冲天了。

激光拼焊技术再把不同强度的钢材“缝缝补补”,该结实的地方就像披了铠甲,安全感直接拉满。

过去咱们总怕国产车小问题一堆,车身强度不太像样子,现在倒好,直接甩出“航空级”配置。

采访团有人忍不住小声讨论,这规模,这效率,这安全技术,是不是已经实打实刷新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认知?

其实,咱们老百姓对汽车向来“挑剔”,过去国产品牌拼价格拼外观,黑科技啊、智能化啊啥的,总是被各种质疑声拍平。

但这一次,工厂柜台上的真东西,记者们的集体观摩,不用多做宣传,体验就是证据。

你想想,一群研究科技、写新闻的主儿,进去能被智能制造和行业成长感动,足见这些创新不是噱头是真的有用。

其实很多人心里还觉得中国新能源车企要追赶老外,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但现在看起来,鸿沟没那么大了。

不是“追不上”,而是越来越多领域开始悄悄并驾齐驱,甚至部分技术已经出圈。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拥抱技术就是拥抱未来”,这话不是空话。

武汉岚图,实际就是一处发射点,放大到全国也能看到类似趋势。

从工厂到车子那道线,不只是自动化,更是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行到底。

你别以为这些都是“表演”,实际上每一个机器人、每一项硬核材料,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

把人从最苦最累的工序里解脱出来,活力和希望本来就在这个过程里。

现在问题又来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咋这么强悍?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我认为,原因还真不是一个点能解释。

一方面,国家层面支持科技创新,给钱给政策。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另一方面,车企也不傻,谁先搞定自动化和智能化,谁就能少浪费点人工还多赚点口碑。

市场刺激大、观众要求高,谁敢懒惰?

抢进度的同时还得比谁家更快做出爆点。

毕竟现在你要不是硬技术上有“护城河”,客户都懒得多瞧你一眼。

另一条支持线就是社会整体的运转节奏。

其实中国制造普遍就是“快”,但要快得又稳又准,那就得靠创新、靠人才。

这些机器人啊、隔热电池啊,其实就是海量智慧的集合。

颜色其实无所谓,关键是靠谱,不出差错。

而这个靠谱,正是中国车企想死磕出来的底气。

你在武汉看到了,等以后其它地方也能争着追上来,就是“国产汽车崛起”的真正底层逻辑了。

当然啦,现在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只是其中一个样本,说到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怎么演变还真说不准。

走进武汉东风岚图智慧工厂,国产新能源汽车创新硬核实力全揭秘-有驾

但至少目前来看,从工艺到硬件,从智能化到安全感,确实让人看得起。

咱们普通人每次进店试驾这类国产新车,可能还没意识到后面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深。

但这些工厂里的设备、材料、机器人,每一个细节都在努力造出一部“值得买、能用住”的车。

但话又说回来,行业天花板在哪儿?还有多少没有被揭开的黑科技?

说不定几年后我们在马路上一台新岚图“智驾”过来,已经不是拼谁跑得快,而是拼谁更懂科技,更安心。

这正是新一波中国智造的竞争基因。

回头再看采访团那堆新闻人、编辑,都不是第一次进工厂,他们的震撼不是装出来的。

毕竟科技就是要让生活变得更好——让工人省力,让司机安心,让全国都能看到“我们也能造世界级新车”。

这点,咱们真的摸着良心说一句:有希望。

一切觉得中国汽车落后的论调,慢慢地会被这些一步步的工厂革新所冲垮。

未来谁主沉浮,很难说——但错过这一波“智造”风暴,肯定是遗憾。

最后调侃一句:“拥抱技术就是拥抱未来”,不是玩笑。

工厂亮点多到数不完,采访团成员个个看得眼热心跳。

而且,中国制造,尤其国产汽车,下一个会有啥花样?大家通通期待中。

你觉得这些“国产智造”还有哪些让你觉得惊喜、看好或者还不太放心的地方?

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别羞涩。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