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十一,车圈的热闹程度一点都不比电商直播差。一边是吉利6.89万的新车在市场上炸开了锅,把性价比搞得前所未有;另一边是玛莎拉蒂35.88万起的“骨折价”,让曾经的百万豪车变得能被普通人接受。
再看看新能源车的购置税减免快到最后期限了,车企们一波接一波推出优惠措施,搞得各种折扣、礼包满天飞,消费者们一边看得眼花缭乱,一边也开始偷偷把买车的事列入待办清单啦。
这轮降价热潮,离不开政策时间点的带动。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的优惠还剩大概两个月的窗口期,一到2026年,这项福利就会变成减半征收,每辆车的减税额度也会从最高3万元降到1.5万元。
那些反应快的车企们,纷纷搞起了“购置税兜底”措施,比如问界、小米、蔚来这些品牌都承诺了,只要今年下了订单、明年交车的客户,差价部分由车企自己买单。
更令人意外的是,国家还推出了叠加的报废补贴政策:只要把2012年之前的汽油车、2014年之前的柴油车,或者2018年之前的新能源车报废,再置换新能源新车,就能拿到2万元的补贴,而换购排量在2.0升及以下的燃油车,也能获赠1.5万元。用“汽车以旧换新”小程序在网上一弄,就能轻松申请,流程简单几步就搞定了。
让人大吃一惊的是,玛莎拉蒂居然玩起了“自杀式”的降价战。旗下Grecale格雷嘉燃油版直接砍了27万,打折后只需38.08万起;去年刚上市、指导价89.99万的纯电版本,现在不到四折就能拿下,起售价35.88万,直接跟国产高端车型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这波“优惠”其实没那么容易拿到,所谓的低价大多都是2023款的库存车,颜色和配置都固定好,有的车型还得额外掏5万块钱选装,算下来落地价大概得43万左右。
更主要的是,豪车的“贵族费用”没减,做个小保养就得超2000块,换一副刹车片还得5000块,三年下来保值率不到40%,比起同价位的国产车,确实不划算。
玛莎拉蒂靠降价来续命,实际上就是在销量压力下,无奈之举。
到2025年前三季度,在中国进口销量也就1023辆,比去年同期少了3%,而9月份一个月的销量也就83辆左右。
曾经靠着“三叉戟”车标撑起排面的这个品牌,现在却遇上了产品力跟不上节奏的难题:纯电车型依然沿用400V电气平台,而20万级的国产车早就普及了800V快充技术。车机系统经常卡顿、导航偏差等毛病不断,被网友调侃为“百万豪车的硬件,十万级的智能体验。”
再加上法拉利停止提供发动机之后,自家研发的动力总成吸引力也打了折扣,品牌的竞争力自然就要逊色不少了。跟那些豪华品牌靠价格换市场的策略不一样,国产车靠硬核实力在这场角逐中站稳了脚跟。
在35万这个预算范围内,买家们不再只盯着品牌名,而是仔细比拼车型的实际表现:比如理想L7的大空间,或者小米SU7的性能和操控,每辆车都有自己突出的亮点。
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国产车的保值表现开始逆转,像坦克300三年后还能保持75%的价值,而小米SU7出现了二手价格比新车还高的“理财品”,反倒是玛莎拉蒂这类传统豪车,三年后剩下的残值可能连零都没有。
其实这反映出大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Z世代一旦成为买车的主力军,“面子消费”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差不多半数的年轻人会优先考虑国产品牌当作首选项。
他们更关注“钱花得值不值”:比如说,用同样的35万,买到的是搭载800V平台、L2+级别辅助驾驶、续航超级长的国产车,显然没必要为了玛莎拉蒂那标志的溢价多花一分钱。
就像网友开玩笑说的:“现在买车,拼的不是品牌的光环,而是谁的配置更牛、用车花费更少。”其实,这场价格大战对买家来说算是个好消息。
高端品牌也放低姿态清理库存,给那些讲究个性的消费者带来了“花少钱装大X”的好机会;国产车靠着技术不断进步抢占市场,推动整个行业的性价比不断提升。
不过买车时得保持点理智:库存豪车隐藏的成本、新能源车的充电方便程度、日常维护的经济实惠,这些都是得好好考虑的点。
双十一车圈的大狂欢,其实就是汽车行业重新洗牌的一个缩影。
老牌豪华品牌的溢价逐渐被技术水平拉平,而国产车靠着在电动和智能方面的深耕,真是实现了“弯道超车”。
对买车的人来说,现在是个最棒的时期,完全不用为了品牌溢价多花钱,用合理的预算就能买到配置高的车型;而对于行业而言,这种“内卷”现象也促使企业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最终推动整个汽车市场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毕竟,只有那些真正重视用户、关注产品品质的品牌,才能在这波变革中走得更久、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