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有家车企刚卖出去3000万辆车,转头就开始“送车”了。这可不是开玩笑,一汽-大众真就在10月30号那天,一边庆祝自家第3000万辆车下线,一边宣布要送出好几台新车让人免费开一年。这操作,看着像是在“赔本赚吆喝”,但背后的门道可不简单。

咱们都知道,现在的车市打得有多凶。新能源车横冲直撞,传统燃油车被挤得够呛,就连那些老牌合资车企也得琢磨着怎么活下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汽-大众却搞出了个“2030战略”,听着挺唬人,说白了就是要在未来五年干成几件大事。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这个陈彬,一汽-大众的总经理,当天说得挺明白:效益得领先,每年得卖200万辆,技术研发还得在合资里头当老大。你看这架势,就知道人家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现在能在车市里站稳脚跟的,要么有钱砸研发,要么有技术玩创新,要么就得跟消费者打好关系。一汽-大众这次玩的,就是三管齐下。

咱们先说说这个送车的事儿。什么揽境、迈腾、速腾,这些车平时买下来少说也得十几二十万,现在说抽奖就能免费开一年。你说这是不是够诚意?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也不傻,这么搞其实是在打感情牌。3000万辆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至少有上千万个家庭跟这个品牌有过交集。这些老用户就是活广告啊,伺候好了,比花几个亿打广告管用多了。

再看看人家接下来要干的事儿,那才叫真有野心。未来五年要推出将近30款新车,其中20多款都是新能源的。你没听错,就是那些纯电的、插混的、增程的,反正跟油没关系的车型。这变化来得够快的,要知道一汽-大众以前可是靠着捷达、桑塔纳这些燃油车打天下的,现在说转型就转型,这勇气不得不服。

这里头最有意思的是混动车的方案。人家说了,纯电续航能跑300多公里,没电了烧油百公里才4升。这个数据要是真能做到,那可真是解决了不少人的续航焦虑。你想啊,平时上下班用电,周末出远门烧油,两头都不耽误,这不就是很多人想要的吗?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不过光有产品还不够,得有技术支撑。一汽-大众这次下了血本,说是每年要砸100亿搞研发。100个亿啊,这可不是小数目。他们要搞什么呢?电子架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反正就是往“聪明车”那个方向使劲。

这个电子架构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车的“神经系统”。人家说新架构能把成本降40%,研发时间缩短30%,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提升。你想想看,成本降了,车价就能更亲民;研发快了,新功能就能更快上车。这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至于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那更是现在的热门话题。一汽-大众说2026年要上大模型、手势控制这些新玩意儿,2027年还要让你自己DIY座舱。这听着是不是挺科幻?不过现在的技术发展这么快,说不定到时候真能实现。就像几年前谁能想到,现在的车机都能跟你聊天了呢?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说到自动驾驶,人家的目标是2027年以后搞出L3级别的。啥意思呢?就是在特定场景下,车能自己开,你可以撒手不管。这事儿要是成了,那可真是改变出行方式了。想想看,堵车的时候你能刷刷手机、看看新闻,这不比自己盯着方向盘强多了?

捷达这个品牌也没被落下。虽然现在捷达卖得没以前火了,但一汽-大众还是给它规划了未来。五年内要出4款新能源车,年销量要冲到40万到50万辆。说实话,这个目标挺有挑战性的,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毕竟捷达这个名字在老百姓心里还是有分量的,要是产品做得好,价格定得合理,说不定真能翻身。

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出海。一汽-大众三个品牌都要走出去,未来五年要卖出去10万辆。这个数字看着不算大,但对合资车企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了。你想啊,以前都是外国品牌进中国,现在是中国生产的车要反过去卖到国外,这变化够大的吧?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从1991年到现在,一汽-大众走了34年。这34年里,它从一个单一品牌、单一车型的小厂,发展成了现在这个年产几百万辆的大企业。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只有它自己知道。但不管怎么说,能在中国车市站稳这么多年,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现在的汽车市场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买车主要看牌子、看价格,现在呢?配置、智能化、服务体验,哪样都得跟上。一汽-大众这次推出的“3000万感恩季”,其实就是在强化服务体验这一块。不光有抽奖送车,还有各种优惠政策和增值服务,目的就是让老用户觉得“这车买得值”,让新用户觉得“这品牌靠谱”。

说到底,这3000万辆车背后站着的是上千万个家庭。这些人里头,有的开着捷达跑了十几年,有的刚买了新款奥迪,还有的正琢磨着要不要换辆电车。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车企能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

一汽-大众显然明白这个道理。从成立“客户关爱基金”到推出“大众老友记”,从每年的用户满意度调查到这次的感恩季活动,人家一直在琢磨怎么跟用户搞好关系。这不是简单的营销手段,而是在构建一个长期的、互相信任的关系。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你想啊,一个人买了一辆车,开个五六年甚至十来年,这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是厂家能及时解决,服务态度还好,那这个人以后换车的时候,是不是还会考虑这个品牌?甚至还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这就是用户口碑的力量,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当然了,光靠服务还不够,产品质量得过硬。一汽-大众这次拿了14个用户满意度奖项,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从销售到售后,从产品质量到服务体验,人家在每个环节都下了功夫。这种扎实的基础,才是能支撑3000万辆销量的根本。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行业现在变化实在太快了。今天你是老大,明天可能就被人超了。特别是新能源这一块,造车新势力们玩得那叫一个花,传统车企要是跟不上,分分钟就得被淘汰。一汽-大众这次下重金搞研发,投身新能源赛道,算是认清了形势,知道不转型不行了。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五年100亿的研发投入,这个数字说大不算特别大,说小也不小。关键是这钱得花在刀刃上,不能瞎搞。从现在公布的计划看,人家还是有想法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该抓的重点都抓住了。至于能不能做好,那就得看执行力了。

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就是一汽-大众强调要用“中国方案”。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技术,得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比如说那个混动车,300公里的纯电续航,这个数字就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因为中国的充电桩布局、用车场景跟国外不一样,所以产品也得跟着调整。

这种本土化思维,其实挺重要的。以前合资车企总是把国外的车型拿过来改改就卖,现在不行了,得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想要什么。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设计?家庭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城市通勤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产品才能做得好。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说到年轻人,现在的90后、00后买车跟70后、80后可不一样了。他们更在乎车机好不好用,自动驾驶靠不靠谱,外观够不够酷。传统的“皮实耐用”固然重要,但要是没有智能化的配置,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汽-大众这次在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上下功夫,显然也是看到了这个趋势。

其实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经历一场大变革。以前造车主要拼的是机械技术,现在拼的是软件能力。一辆车好不好,不光看发动机、变速箱,还得看芯片、系统、算法。这对传统车企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你看一汽-大众现在跟华为合作搞辅助驾驶,就是在补短板。

这种转变不容易,需要整个企业文化和思维模式的改变。一个搞了几十年燃油车的团队,突然要去搞电动车、搞智能化,肯定会有阵痛。但没办法,市场不等人,消费者的需求在变,你不变就得被淘汰。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汽-大众这些年也确实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了不少贡献。从培养人才到扶持零部件企业,从建立标准到推动产业升级,它的作用不只是卖了多少车,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福耀玻璃、均胜这些企业能成长为全球供应商,一汽-大众功不可没。

3000万辆下线后,这家车企放了个大招:送车用一年?-有驾

现在回过头看,3000万辆其实不只是个销量数字,它代表的是34年的积累,是上千万用户的信任,也是整个产业链的共同成长。站在这个新起点上,一汽-大众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份信任延续下去,在新的赛道上继续领跑。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一汽-大众这次的转型能成功吗?或者说,你对它未来五年的表现有什么期待?如果让你选,你会选择它的新能源车,还是继续开燃油车?欢迎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