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开车上高速,ETC几乎成了每辆车的标配。
一脚油门,不用停车取卡交费,那种顺畅的感觉确实给咱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根据官方数据,全国的ETC用户数量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这说明它确实解决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拥堵问题,提高了通行效率。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本该是“省心神器”的东西,在很多车主换车的时候,却摇身一变,成了一件让人头疼不已的麻烦事。
不少人都抱怨,本来是为了方便,结果换个车的功夫,为了这个小小的ETC盒子,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甚至还遇到了卖了车却还在替别人交高速费的窝心事,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就出在ETC设备本身的设计上。
很多车主都不知道,那个贴在挡风玻璃上的小盒子,背后藏着一个非常敏感的防拆按钮。
这个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在ETC刚刚推广的年代,一个设备价格不菲,为了防止设备被偷走装到别的车上逃费,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物理开关。
只要设备被从玻璃上拆下来,那个小按钮一弹起,设备内部的车辆信息就会被自动清除,整个设备就立刻失效了。
这种“一次性”的设计,在当年起到了“一车一卡一设备”的强力绑定作用,保障了收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可是,时代在发展,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换车的频率也远比十年前高得多。
这个当初为了防盗的设计,如今却成了车主自己处置财产的最大障碍。
新车买回来了,想把旧设备挪过去用,自己动手一拆,设备就报废了,只能去营业网点重新激活或者干脆换新的,费时又费力。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换手机,所有资料都能通过云服务一键迁移;银行卡丢了,在手机APP上就能挂失补办。
唯独这个ETC设备,还停留在需要物理接触、一拆就坏的阶段,这种技术上的滞后感,与我们现在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设备设计是硬件上的“坎”,那么办理流程就是软件上的“墙”。
当车主发现设备失效,或者决定换车后去办理ETC注销或变更业务时,真正的“闯关”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初办理ETC的时候,银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周到,又是送礼品又是简化手续,恨不得当场就给你装好。
可等到你要去注销的时候,情况就可能完全反过来了。
你需要准备一大堆材料,比如身份证、行驶证、银行卡,有的地方还要求提供旧车的过户证明等等,材料清单列出来能有一长串。
到了柜台,可能还要填写好几份内容大同小异的申请表格,在不同的地方签字、按手印。
整个流程走下来,半天时间可能就没了,如果材料没带齐,那就得再跑一趟。
这种复杂的流程,让很多车主望而却步,感觉比考驾照还折腾。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银行和高速公路管理方之间的信息系统,似乎并没有完全打通。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气愤的问题:车主明明在银行办理了ETC解绑和注销手续,也拿到了回执,以为这事就算了结了。
可没想到,当旧车被新车主开走后,自己的银行卡里还在被持续扣除高速通行费。
这是因为,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系统在扣费时,只识别车上的ETC设备是否有效,它并不知道这个设备所绑定的银行账户其实已经在银行端被注销了。
银行系统里你的账户是解除了,但这个信息没能及时、准确地同步到庞大的高速公路收费网络里去。
于是,只要旧车上的那个ETC设备还在,龙门架上的感应器就会照常读取、照常扣费。
车主发现被误扣费后,还得自己拿着银行的解约证明和高速的扣费记录,去进行漫长的申诉和追讨,来回折腾,身心俱疲。
在这个过程中,车主就像一个无奈的“传话筒”,被迫在两个互不连通的系统之间来回奔波,证明“我是我,我已解约”。
面对如此复杂的变更和注销流程,很多有经验的老司机和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甚至会给出一个看似无奈却最实际的建议:别费劲去办变更了,直接把旧的注销掉,给新车重新办一个更省事。
当一个系统的正常维护流程(变更信息)比重新开始(办理新业务)还要麻烦时,这本身就说明了流程设计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而非用户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更多地考虑了管理的便利和风险的控制,却忽视了普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上并不困难。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人脸识别、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
完全可以开发一个全国统一的线上服务平台或者手机APP,让车主能够通过手机完成ETC的申请、激活、变更和注销等所有操作。
比如,在办理车辆过户时,交管系统可以与ETC系统联动,自动提醒车主进行ETC解绑;新车上牌后,车主可以在线上自行上传证件,通过人脸识别验证身份,将新的车辆信息与ETC账户绑定。
这样一来,不仅能大大节省车主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减少线下网点的压力,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
ETC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是为了让交通更顺畅,这个初心不应该被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僵化过时的流程所束缚。
大家期待的是,这个覆盖数亿人的服务系统,能够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一次彻底的优化升级,让“无感支付”不再变成“无限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