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首撞’刷屏,是新车质量堪忧,还是全民造神后遗症?

“撞绿化带、刮电动车、追尾出租车……”

小米SU7刚交付不久,关于“首撞”的各种视频就接连刷屏。

有网友调侃:“比交付还快的,是撞车。”

但你有没有想过——
这真的是车的问题吗?还是我们,太急着给它贴标签了?

当“科技跨界造车”遭遇真实世界的道路挑战,
这场全民关注的新车交付大戏,正进入一个意料之外的“碰撞期”。

小米SU7‘首撞’刷屏,是新车质量堪忧,还是全民造神后遗症?-有驾

一、不是撞得多,而是“被看得多”

你见过哪款新车,一“剐蹭”就上热搜?

别说撞上柱子了,哪怕刹车一声响,网友都能写出10条阴谋论。

这就是小米SU7面临的**“聚光灯效应”**。

它不是“撞得最频繁的”,但一定是“被关注最多的”。

  • 同样的剐蹭,换成其它车型,只是车主朋友圈一张图;

  • 换成小米SU7,瞬间冲上热榜、评论过万、视频解说三连发。

这背后不是车的问题,而是**“舆论的放大镜”。**

一辆车撞了,是意外;一堆车撞了,是新闻;一堆“小米车”撞了,就是全民情绪出口。

而在舆论场上,越红的产品,越没有犯错的机会。

小米SU7‘首撞’刷屏,是新车质量堪忧,还是全民造神后遗症?-有驾

二、不是车不行,是人还没适应“科技车”

有多少人第一次开智能电车,就是开小米SU7?

从“油车逻辑”直接跳进“智能座舱”,不是换车,是换世界。

小米SU7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它更像是一台“能跑的手机+会动的屏幕”。

但问题是,很多司机还没适应它:

  • 传统挡杆没了,靠触摸切换档位,你确认每次都点对了吗?

  • 油门响应更灵敏,一点就窜,开惯了油车的人容易误判;

  • 自动驾驶辅助“太主动”,反而让新手手足无措;

  • 车宽车长更大,但不少人还是用“小车心态”在操作;

于是:

有人冲进绿化带、有人撞上柱子、有人倒车撞人——不是技术失控,是“用户未上手”。

科技是中立的,但用不好它,风险就会被放大。

三、“首撞”高发,其实是用户情绪的“代偿行为”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首批提车的车主,很多人开得并不稳,反而喜欢“炫”——

  • 短视频展示“零百加速”;

  • 社交平台晒“动感飘移”;

  • 地库里贴膜改色后试漂移……

这不是驾驶技术问题,是心理补偿机制

因为抢了全网关注度最高的新车,
就要“玩出个样儿”,否则显得“不值”。

于是有些用户潜意识里在完成一种“公开表演”,
而一旦“炫技”变成“失控”,小事故也就不奇怪了。

“首撞”不是意外,是社交时代的“情绪投射”。

而我们,是不是也太喜欢“看人翻车”,顺便再“踩一下热搜”?

四、当“信仰”遇上“现实”:造神过快,翻车就痛

小米SU7并非一辆普通的新车,它承载着:

  • 雷军“造车三年”的信仰筹码;

  • 粉丝对小米“逆袭高端”的品牌期待;

  • 还有整个科技圈对“跨界成功”的集体焦虑。

它必须快、必须酷、必须智能、还必须便宜,
最好能在交付第一天,就“击败特斯拉”。

可现实是——

  • 汽车行业没有“速成”;

  • 路况、天气、驾驶员习惯,都会影响最终的体验;

  • 一个产品从交付到真正“落地”,中间还要经历无数现实碰撞。

造神容易,但神走下神坛的时候,每一次剐蹭都会被放大100倍。

五、问题不是小米SU7,而是我们对“完美”的幻想

我们为什么对“小米撞车”这么上头?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对“理想科技”的期待太不理性了。

我们以为:

  • 雷军造车就是“屠榜”;

  • 小米出品就是“无敌”;

  • 只要智能够高,驾驶也能“自动胜任”。

可事实上:

车,是一个“人与机器共舞”的系统工程。
再智能,也需要人参与;再完美,也需要适应期。

所以,小米SU7出现的这些“首撞”,更多的是提醒:

科技不是魔法,它不是用来取代人的能力,而是需要人学会配合。

不是车撞了,是幻想碎了

小米SU7的“首撞”刷屏,其实不是一个交通事件,而是一次全民情绪的泄洪口。

它撞碎的,不是保险杠,而是我们对“科技万能”的不切实际幻想。

你可以热爱科技,但不能忘了它的边界;
你可以拥抱未来,但要记得脚下的路,仍然需要一脚一脚踏实踩下。

你怎么看待这波“小米SU7首撞潮”?
你觉得它是用户问题、平台问题,还是大众情绪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你愿意成为下一位小米车主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