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斯巴鲁这个汽车品牌,很多朋友可能都会有点印象,尤其是那些喜欢车、懂点车的人。
在不少人的记忆里,斯巴鲁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技术追求,比如它标志性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和全时四驱系统,在拉力赛场上也是风光无限。
它就像一个有点偏科的“理工男”,不怎么会说花言巧语,但靠着实打实的技术本事,也赢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个性鲜明的品牌,最近的日子似乎过得相当艰难。
前不久它公布了最新的全球销售数据,那份成绩单拿出来,实在让人有些揪心,特别是它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更是让人不禁要问一句:斯巴鲁,这到底是怎么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份最新的“体检报告”。
根据斯巴鲁官方发布的消息,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6月份,它在全球一共卖出了70463辆车。
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还不少,但凡事就怕对比。
和去年同一个月相比,销量一下子就下滑了11.1%,这个跌幅可不算小了,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算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
虽然从整个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从1月到6月累计卖了46万多辆,比去年同期还稍微涨了1.8%,但这微弱的增长更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并不能掩盖6月份销量大幅跳水带来的隐忧。
在这份全球成绩单里,有两个地方的情况尤其引人注目。
一个地方是斯巴鲁最大的“饭碗”——美国市场。
美国市场对斯巴鲁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斯巴鲁全球卖出去的车里,有超过七成都是卖给了美国人。
可以说,美国市场的表现直接决定了斯巴鲁一整年的收成好坏。
可就是这么一个至关重要的市场,在6月份也出了问题,销量同比大幅下滑了15.8%,只卖了46515辆。
这就像一家公司的顶梁柱业务突然出了状况,整个公司的根基都会跟着晃动。
而另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国市场。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斯巴鲁在这里的表现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6月份,斯巴鲁在全中国只卖出了250辆车。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250辆。
这个数字,在国内一些热门新能源汽车品牌那里,可能连一天的零头都算不上。
可以说,斯巴鲁这个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存在感,已经低到快要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們先看看它在美国遇到的麻烦。
斯巴鲁在美国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冲击,最主要的就是关税问题。
斯巴鲁非常依赖美国市场,但它在美国销售的车辆中,有将近一半是从日本的工厂生产,然后漂洋过海运过去的。
过去这样做没问题,但现在美国调整了关税政策,对这些进口汽车加征了不低的税费。
这笔额外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汽车价格上。
对于美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同样一款车,因为关税导致价格贵了好几千美元,他们自然会多加考虑,甚至转头去选择其他没有关税影响的品牌。
据一些机构测算,这项关税政策可能会让斯巴鲁一年损失掉高达25亿美元的利润,这对于一家车企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种情况,斯巴鲁也在想办法应对。
比如,它计划把旗下很受欢迎的森林人车型的生产线,从日本搬到美国的印第安纳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这样就能巧妙地绕开关税壁垒。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不错,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汽车制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业链,你把组装厂搬过来了,但背后成百上千家提供零部件的日本供应商怎么办?
他们不可能也跟着一起搬家。
这就导致生产的协调和成本控制会面临新的巨大挑战。
此外,斯巴鲁也在美国加大了促销力度,比如提供零利率贷款之类的优惠,但这终究是短期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抵消关税带来的长期价格劣势。
如果说斯巴鲁在美国的困境是“天灾”成分居多,那么它在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则更多是“人祸”,是其自身战略选择和市场适应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
250辆的月销量,是对一个汽车品牌最无情的审判。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价格。
斯巴鲁在国内销售的所有车型都是纯进口,这直接导致了它的售价远高于同级别的国产车或者合资车,普遍要贵上三成甚至更多。
在如今国内汽车市场“内卷”到极致,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的环境下,斯巴鲁这种高高在上的定价策略,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现在的消费者非常理性,同样的价格,我可以买到空间更大、配置更高、技术更新的国产品牌,凭什么要为你的“进口”身份和所谓的“情怀”多付那么多钱呢?
其次,是在技术和产品力上,斯巴鲁已经严重落后于中国市场的节奏。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最火热的两个词就是“电动化”和“智能化”。
各大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技术上突飞猛进,智能座舱里的大屏幕、流畅的车机系统、聪明的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标配。
反观斯巴鲁,它在这两方面几乎是空白。
它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内饰设计也显得保守陈旧,完全跟不上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当别人都在玩智能电动车的时候,斯巴鲁还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燃油车阵地,这种慢半拍的节奏,注定要被飞速发展的市场所淘汰。
最后,糟糕的渠道和售后服务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销量持续低迷,斯巴鲁在中国的经销商网络也在不断萎缩,很多城市已经找不到它的4S店了,这让消费者想买车都找不到地方。
而对于老车主来说,维修保养更是一件头疼的事。
因为是纯进口,很多零配件需要从日本订购,等待周期非常长。
这种糟糕的服务体验,只会进一步消耗掉品牌仅存的一点点口碑,让潜在的客户望而却步。
总而言之,斯巴鲁在中国的现状,是它长期不重视中国市场、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的必然结果。
它没能读懂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最终也只能被中国消费者所抛弃。
全部评论 (0)